四川省绵阳安县沸水镇学校 孙兴旺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人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在长期大量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善于反思,就能不断进步。反思,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首先,在语文教学理念上,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最传统的观念,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传统的观念已经过时,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只有一半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不少地方仍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这门课的本质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覆盖读、写、听、说、修辞、逻辑、作文等等很多方面,但教师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比电台电视更现代化的工具如网络、手机等的普及,让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教师如果不努力学习,自己的一桶水里将永远无法遨游,能够给学生的将越来越少。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甚至河流、海洋,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应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当前,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处方式都在逐步发生转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赏识、相信、激励学生,给他们以学习进步的信心与恒心。学生也要学会用平等视角,信任、理解、亲近教师,方能建立人格平等、思想交流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先贤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潜质,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人学”,是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几乎伴随整个生命历程,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在新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师不是学生面前不容冒犯的权威,学生也并非卑微的应声虫。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愉悦活跃的氛围,让学生渴求知识,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语文教学手段上,应该创设传统和现代科技并重的高效课堂。

新课改要求,必须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老套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科技教学手段,组织讨论、辩论等课堂别开生面的形式,让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作为“主体”的学生进行“自主探讨”,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本人在自己教学和观摩教学中发现,不少同行在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新型教学方式”有些过火,把语文课上成了辩论会、上成了图片展、上成了科普课。这就背离了语文的本身,热烈的讨论打断了学生的思考,炫彩的图片击溃了思维的相像力,繁杂的知识让人误解语言文字本身的规律。

君不见,语文活动课别开生面,有课堂剧表演,有辩论会,有法庭审判会,有小组讨论会等等,学生人人热烈发言。多媒体教学课活灵活现,一张张图片让人身临其境,一个个视频课件让人耳目一新,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

可是,这些课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过多的使用影像画面,萎缩了学生从文字出发而展开的想象空间,误导了学生忽视对文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层意义的体悟。不少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身临其境”的课堂让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

所以,教师无论用什么手段进行教学,最后都务必及时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