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县雎水镇学校 李云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笔者认为,应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挖掘、利用乡土资源,使之成为农村作文教学的突破点,让学生乐学、乐写,不再把作文课当负担。

首先,挖掘乡土资源,让学生“有写”“可写”。

所谓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害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匮乏,他们缺少生活实践,思维被禁锢在教室里,作文胡编乱造,既缺乏真情实感,又枯燥、干瘪。为此,农村作文教学必须强调开拓学生作文源头,丰富生活,提高认识,获取感悟,力求提高作文素养,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四川安县雎水镇,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沿,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高山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四川盆地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养育了品种繁多的动植物,在雎水镇形成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有白水湖、国家地质公园等景观。同时,雎水镇还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乡土作家沙汀的“创作基地”,他先后再次生活过10多年,留下了巨著《淘金记》和《雎水十年》,而学校所在的红石滩,更是让沙汀写下了长篇小说《红石滩》。这里还保留了川西民俗“踩桥会”,也是内地汉族与西部羌族、藏族文化交汇碰撞的地方。丰富的乡土资源,值得我们大力挖掘。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从这些乡土资源入手,观察、描摹、体验这些优秀的乡土资源带给我们的切身体验,让大家在作文时,有大量的素材可以运用。

丰富的乡土资源,为笔者的作文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强力支持,也为学生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多少年积淀的乡土文化,有着独特的风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房前“枯藤老树”,屋后“小桥流水”,无不可以成为笔下的一景。

其次,体验乡土生活,让学生“会写”“能写”。

唯有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对于每天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圈子太狭小了,每天都沉浸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每天都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单调地学习生活,他们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没有体验和生活实践,作文所谓的“源头活水”也就无从说起。

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利用好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走入乡村田野,山间河边,引导学生观赏家乡的一草一木,深入观察和认识家乡的风俗民情及丰富的物产。因地制宜,组织安排了“小导游”活动,选取家乡的某个景点,由学生编撰导游词,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素材有机融入到导游词中,进行介绍。另外,结合本地区工业企业发达的优势,笔者又组织了“小记者”采访活动,就人们高度关注的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热点进行采访,采撷了许多素材,为孩子们日后的作文积累了大量的“源头活水”。“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一系列走入乡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充分调动了眼、口、手、耳等多种器官,直接感受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从而使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还鼓励学生在节假日走出家门,多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特别是白水湖、海绵生物礁、太平桥、沙汀故居等名胜古迹,外地人千里迢迢都要赶来观光,我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要错失良机。游览的时候带好纸和笔,有条件的还可以带相机,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回家再整理、归纳,不是有了许多好文章的素材么?

同时,培养乡土情感,让学生“乐写”“爱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的认同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乡情更是心声的源泉,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这点尤其不可忽视。

情感是作文的生命。有丰富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才会有生动感人的文章。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情感。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的表达对家乡的感情,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素材,且有了表达的欲望,是否就一定能创作出一篇佳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素材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感悟、消化、利用,才能融入文章。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意识,笔者特地选取了伟大的乡土作家沙汀的《红石滩》、《雎水十年》等作品里的段落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作家对乡土的真情流露。随后,布置学生对家乡人物、风情、景色等的模仿写作,让大家尽情抒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达到“乐写”“爱写”的目标。

走向乡土,融入乡土,在农村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抓住作文命题、作文指导、作文评改的契机,努力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并使之与写作知识、写作技巧融为一体,使作文的教学做到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