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广东省五华县皇华中学  钟巧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了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性学习精神,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就研究性学习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的、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有许多问题时常困扰着语文教师。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成绩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按新课标要求把研究性学习应用在语文教学之中。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标与传统的教法差异是:传统阅读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新课改以后是教师问,学生答。目标是基本一致,是传授知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应摒弃旧教法,改变旧理念,改进课堂阅读教学。做到探究学习,在这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能,形成正确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核心,要让出大量时间给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也即人们常说的“在水中学会游泳”,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在操作中应做到:a、读与思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b、读与说结合。读是信息的输入,说是信息的输出。只要学生敢说,都应该给予鼓励。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c、读与写结合。写也是信息输出过程,它比说更有条理化、深刻化,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意义更大。如:讲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读与写结合的技能,针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描写班里某个学生的外貌。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应重视教学评价。新课标引导我们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就不是绝对的统一的、静止的,而应该是充分体现评价的相对性、多元化、发展性。具体操作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合理性错误”和“延缓性评价”。“合理性错误”根据上面的认识,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内外对于某些学科的认识出现偏差是正常的,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对此应的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横加指责,恶语相问。具体体现这一理念的策略,这就是延缓性评价。而“延缓性评价”,它要求我们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合理性错误不急于作结论性的评价,而要相信有的问题依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情感体验暂无法接受,这样,我们就不会丧失信心,就会给学生以永恒的期待,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评价学生。

三、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和局部训练。

从目前的教学看,不论是考试还是教学,强调较多的是“背景”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知识放到具体环境去思考、理解、解决。这应做到:

1、指导学生在整体整合中把握全文。全面了解的方法就是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认识。可采用“五步读书法”:①粗读,用较快的速度浏览全篇课文,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课文有一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②细读,要求学生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文;③疑读,针对细读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提出疑问,做好标记,根据产生的疑问有针对性地选读课文相关内容,尝试解答提出的问题;④精读,钻研课文,深入领会课文中的要点;⑤记读,在对课文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全篇课文的读书笔记,使知识初步系统化。然后应抓住材料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全文的主题,理清各部分的含义,对课文中材料进行信息筛选,对提高学生整体认识层次,培养分析思维很有帮助。

2、应大胆取舍,让学生自选局部训练点。在整体认知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概括思维得到了训练,对材料的理性内涵或情感意象有了综合的认识感触,但是,对局部的理解还没有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微观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最难理解的内容,鼓励他们谈谈其自己的理解、困惑和想法,切忌面面俱到,千篇一律,平淡无味。

根据学生找出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再进一步阅读原文,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相关的语段或段落,以求获得新的认识或感受,有时甚至会出现由某一点激发追踪到全文的现象,这就是所谓“中间开花”或者“倒卷全篇”。

从这里可以看到“合理性错误”、“延缓性评价”和激励性语言的重要性了。

四、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共性认训与个性理解。

前面已说过,语文的人文性是很强的,语言的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异彩纷呈,所以自古就在“诗无达古”之说,后来又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观点。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个人差异。这里所说的差异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个人感悟、个人兴趣、个人情感、个人评价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而且要处理好一个关系,就是共性认知和个性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共性认知要因势利导求统一。这里强调语文教学个性特征比较强,并不是抹杀语文教学中的共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总是不以人的个性、情感为转移的,而在同一个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真、善、美的判断标准也是基本统一的,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强的趋同性。所以我们就不能以“差不多”“都可以”来说服学生,而应因势利导,以取得目标一致。

2、应尊重学生兴趣、认知、情感指向,审美角度上的差异。可以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认识就不一样,因此,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一样,就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认识去探索、允许他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允许他们各自获得自己思维、情感、审美上的体验。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核心之一,教师的思维,应有与时俱进理念,要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智者,研究性学习是最为有益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努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为将来这走上社会独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