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德市教育局教研室 杨吉元推荐 13968126797

 

文本切入点:让解读走向有效和精彩

浙江省建德市航头初中 谢士雄

文本,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是师生对话的生发点,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崔峦老师说:“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宁波刘飞耀老师也说:“阅读课要抓住文本的特质。”我们不难看出,准确地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活动开展的前提,而师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是特色课堂的滋生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这一切更得益于文本切入点的精确把握。只有立足语言文字的教学,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师巧妙地驾驭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课堂呈现有序,师生交流畅通,使预设的问题迎刃而解,不断生成课堂的精彩。

那么什么是文本切入点呢?所谓切入点,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展开对话的突破口,指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展开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从切入点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文本进行全面的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文本言语真正成为师生对话的第一载体。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成为教材的创造者。只有对教材进行个性重组与课堂环节进行设计,挖掘文本蕴涵的智慧,才能彰显语文课的语文味。

那么如何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呢?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观摩的心得,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标题切入:标题是文本的窗口,是作者精心构思和设计的,紧扣题目或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往往能理清主线,抓住文章的要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首先不能忽略对标题的分析,要把标题作为解读文本的首要切入点,顺藤摸瓜,由浅入深,常常会使教学活动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整体感。从标题切入我们可以尝试这几种形式:

1)揭标题设悬念。有些课文的标题本身就具备趣味性或神秘感,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标题来设置悬念,自然切入到对文本的深层阅读。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揭示课题后)师引导:天上有街市吗?如果有街市,那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的情形吗,猜一猜作者会描绘些什么内容?标题的诗意切入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标题内容的深入解读又让学生感受文本表达语言的美、文本营造的意境的美,感受到作者寄托的美的情怀,激发了学生追求理想、追求美好的愿望。

2)扣题眼,串全文解读。有些文章标题中的某一个字,就是提挈全题,揭示文本要旨的题眼。教师在解读中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以点带面使文本的解读张弛有度。传记《伟大的悲剧》,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教学时就可以紧扣住“悲剧”和“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品读到文本中那些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感受到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

3)补换题,引阅读深入。补题目,就是在原来题目上添加修饰限制成分或添加副标题。如《海燕》的教学,在感知全文后,可以让学生完成“        的海燕”的填空练习或给原文添加副标题,于是就有: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迎接暴风雨的斗士”等等,不仅感知了文本,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明确文本的主旨,把阅读引向深层次。

2绽一蕾而赏人间春——从关键词语切入:语文教学应该是立足于语言,立足于对文字词语的品析、感悟。只有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厚实。虽然学生能读懂教材上的文字、文章,可对文本内涵和作者情感却不能一眼看透。因此我们在切入文本的时候就应该认真钻研文本,与文本对话,先进行自我独立解读,找出与文本相关联又能提领整节课内容的切入点,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容易被人忽视的文眼词语,深入探究,大胆设问,常常能知微见著,拨云见月。杨聪老师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独特的视角就是一个切入点的经典。他在解读《云南的歌会》时,紧紧抓住词语“意思”这个词语切入,以“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这样的一条主线进行板块教学:⑴学生逐一发现歌会的“意思”, ⑵引出QQ网友的“很没意思”的留言,⑶思考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文本,⑷顺势引出“作家的意思”,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沈从文先生的创作理念,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生命的歌颂。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没有意思的词语竟然这样有“意思”,把课堂从文本引向了文化,立意高远。

3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句子切入:句子是文本的基本表意单位,句子能传达出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主题。一篇作品总是作者对生活经历的感悟,而这种的情感总是寄托在文本中的关键的一句或几句话中,这就是文本的中心句或主旨句。在解读文本时,以这个句子为切入点,把句子的品读和作者情感的感悟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课堂教学板块呈现清晰,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和生活积淀进行有效的思考,使师生的对话在文本中找到一个落脚点。又如从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品读切入郑振铎的《猫》,可以使学生沉浸到作者深深的心灵忏悔中,从而唤起对生命尊重、肃然起敬的情感,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杨绛的《老王》的结尾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中的“愧怍”、“不幸者”“幸运的人”等词语含义的理解,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虽身处逆境却关爱弱小、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只要我们仔细关注文本中的情感句、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以此为突破口,鉴赏文本语言的细节美,体会蕴涵在文字中的真挚情感。那么,整个文本的解读环节将更加简单、流畅,而深入文本、体悟情感,实现师、生、文本心灵碰撞的对话过程也会更加有序、有效。

4、拈一叶而知天下秋——从主问题切入: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一二个主问题就能起到统领整堂课、直指作品主题的作用,一个主问题的切入,激起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感受,文本表达技巧的领悟。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一个问题恰当的切入带来一系列精彩的生成。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从文本入手,提炼出一个关键的主问题,这个问题不仅能高屋建瓴,直指文本主旨,而且必须具体而微,便于落到实处和细处。

如张晓风《行道树》,在文中借行道树的形象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我在学生感知文本之后,出示了这样的问题:

⑴默读课文,你能从文中精选出一句能概括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的话吗?

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⑵细读这句话,你引发了哪些思考呀?

学生抓住了句中的 “神圣”、“痛苦”、“深沉”等词语生成了一系列小问题:

①为什么说行道树从事的这种事业是“神圣的”?

②为什么神圣的事业 “总是痛苦的”呢?有哪些痛苦?

③为什么说“惟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⑶再次细读课文,思考以上的问题,从文中找到句子来回答。(学生对文本的句子充分品读)

⑷你认为句子中的“我们”只是指“行道树”吗?

……

教师在关注文本的时候,可以就文本提出许多问题,但有些问题可能属于细枝末节,不必深究;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但可以进行同类合并。这样,最终可以将文本的诸多问题整合为一两个具有统领意义的主问题,从而整合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另外,文章标题、关键词句、内容间的联结点、文本中的空白点、作家的创作谈、别人对文本的评价语等,也都可以作为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

5、激一石而起千层浪——从概括内容切入:语文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在同一个阅读场中心灵碰撞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从其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已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朗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进而融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教材,达到理智与感情的逐步统一。在对话之始,学生肯定会对文本有一个总览的过程。因此,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或课文里的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内容来切入到文本的解读。如《皇帝的新装》或《变色龙》等作品,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并说出理由。学生们在讨论中,筛选出一个“骗”(或“变”)字,进而研读文本中各种人物怎样围绕这一个“骗” (或“变”)字活动的。抓住一个“骗” (或“变”)字,文本的内容就集中,有线条有层次感,教学过程也就化繁就简了。

文本切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切入点的选择也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因文本而异、因学生情况而异、也会因教师风格而异。虽然切入点的选择是个性的,同一文本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有时文本预设的切入与教学生成的切入会形成交叉。所以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佳的生发点在什么地方。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在选择文本最佳切入点也要注意这些方面:

1、切入点要小,辐射面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它可以从“新装”入手,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的思路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同样也可以用加副标题“一个      的皇帝”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但两者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以“新装”为突破口,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因此教学环节烦琐,程序非常死板,学生对皇帝性格本质的把握形成定式难有突破。显然与新课程的思维训练的精神相违背。而以加副标题的切入,一开始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着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更深刻地来解读皇帝这个形象,教学过程中不断有生成,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课堂内涵广泛延伸。因此,切入点越小巧,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越能给予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

 2、切入点的选择体现文本特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淡化文体意识,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切入口的选择要符合文本的特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文本的分析解读可以从景物描写入手,也可以从体会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经历和乐趣入手。但文本是归属于“成长的足迹”单元,因此,最佳切入点的选择,要从让学生完整地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入手,做到文本知识性和文本情感性的有机融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和谐统一。

3、切入点的选择要有效,要体现教学智慧。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促使文本有效解读的前提。如何找到最有效的切入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 “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解读过程中设计具有统领性和开放性的话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文本的重点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4、切入点应成为文本、教师、学生对话的契合点。文本的有效切入,是实现教师、文本、学生的有效对话实现的前提。有效的切入,能让三者在同一个阅读场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创设非常和谐的对话环境,学生将在教师适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深究文本,有所感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选择文本的切入点,是真正立足于学生对文本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钻研文本,找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阅读、分析、综合思考,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透过切入口完成通过对文本材料的品读,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完成自我知识系统的建构,在最佳切入口观照下的文本能把自身价值最大化,被赋予了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新的潜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