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马正道

 

    所谓探究性学习法,就是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以及对某一定正确性的证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组织者,他的职责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活动的环境,为他们制定一些初步计划,提出一些富有思维价值且合符实际的问题,提供一些反面例证等,借此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类比、分析、讨论、及教师叙述,去弄清概念掌握知识,证明或推翻一个结论,进而产生创见,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研究性学习法的实践过程如下:

    教师把教材组织好,把学生划分为小组。课上采用阅读、讨论、交流和答辩等教学形式,教师的工作是:组织、引导、汇总、答疑、发问、检查、评选和小结。

    课堂教学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阅读阶段。

    这是研究性学习法的主要形式之一。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以知识结构转化为学习者认识结构的过程,为完成这一转化,就需要相应的学习能力,而独立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方面,它只能在学习生活中形成。阅读与思考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它常为一般教学所采用。但重要的问题在于阅读的目的性。因为学生的心理内部的需要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故必须在阅读中安排“问题”的情境,引起解决问题的动机,有些问题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产生矛盾,驱使他们在好奇心的诱发下进入探索的境界。这时,由于阅读带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思维常常有明确的目标,从而阅读成为一种饶有兴味的脑力劳动。在阅读前,教师精心编拟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第二阶段为交流阶段。即有各组代表各择一到两个问题进行全班交流。一个人讲,其余同学可以进行质疑,全班同学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实践表明,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增强了每个人的思考力。

目前袭用的班级教学信息传递结构特点是一面的传递结构(教师讲、学生听),其弊病是总有一部分人吃不饱,而另一部分人又吃不了,课堂上的反馈亦十分有限,常常是一个学生回答(或板演),其余学生观望。而开展学生间的交流活动以后,信息传达成了“立体结构”形式,就能集众人之长,是环境智力化,增加了思维活动的质与量,客观上增加了教学的深广度。

在这里,兴趣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思维的兴奋剂。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调动其全部智力因素去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并锲而不舍,流连忘返。教学要求从生活原型与数学规律的联系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典型例题剖析阶段。

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解题的思路,就用一定时间全班围绕一个例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交流、质疑,并对解法进行补充,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一个学生进行归纳小结。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环,它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即可以引入创造阶段。

第四阶段是创造阶段。

学习是创造的基础,而创造则是学习的目的。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创造的起点是质疑。所以必须精心护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闪光点,尽量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题、发现见解的情境,鼓励学生有根据地“标新立异”,让他们思维发散于不同方向。从而对统一研究对象产生分解能力,于是形成所谓的“求异思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会纵横自由驰骋——引伸探究,浮想联翩,慧眼丛生,巧思云集。其中一些优秀的学生就脱颖而出,撷取创造性的硕果。

在典型例题剖析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学生独立的研究探讨活动。学生先各自对习题进行独立思考,而后分小组进行交流、争议。课上争辩气氛热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融汇在一种求索的意境之中,教师不时提出一些典型的、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并个别指导几个数学爱好者进行“攻坚战”(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于是,一些数学爱好者在班上讨论中踊跃发言的同时,潜心地大量翻阅参考资料,苦心地进行各种思考。不久,一些巧思独具的解法,就有学生自己归纳出来了。这种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大家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三道水初级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