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县连界镇初级中学校  徐萍

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作为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载体,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将教学内容渗透在不同主题中,单元主题与课题的确定源于并体现着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编排教材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引领思想品德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谈谈本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教师要有新的教材观

原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编写时,知识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知识体系的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本中要传授给学生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现在的新教材,它在编写上已改变了知识体系,新教材中每课内容中增加许多情景图片,在很大程度上只提供了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情境或素材,教师若是再照本宣科,就会无法继续下去,教师依教材讲教材,课堂就会出现两种状况:这两种情况我在拿到新教材以后,开始也觉得,一是一堂课不下10min就教师可以说完,学生听后会是一片茫茫然,搞不清重点、难点,搞不清学了些什么?二是拿着教材不知怎么上好。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教材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展开学习过程。依据学习内容,设计了若干个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主动探索和创新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学生足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使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学中尤其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消化和思考的空间,以培养学生道德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

  初一是小学与中学的链接点,是少年儿童到青少年的过度期,可以说,现在的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一些不同点,而往往是这些不同点,是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和符合中学的学习情况,而老师往往急于求成,从学校角度考虑,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规律。新教材改变以往长篇阔论,利用大量情境生动活泼的图片,并用真实的语言加以描述,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角色,不再把学生认为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有可能从事学习活动,教师必须时刻记住“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新课标要求在学法上贯彻合作探究,在教法上实施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在这一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当代初中学生广博的知识面与见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对于新知识的需求,但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仍然知识片面,经验匮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教师如果能在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运用自己的权威,那么,不仅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而且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中提升知识与能力,教师便可以从传统的讲授、灌输中解脱出来,与学生轻松愉快地展开教学对话互动,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因此要善于开展交流与探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活动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探究、领悟,提炼道德、价值的内涵,并尽可能促使学生将同时学到的其它学科知识及生活经验自然地加以应用与整合,从而避免教育与生活脱离的简单化局面。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权益”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学校禁止学生留长发表声明、安排学生值日及参加植树等劳动,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依据是什么;学生是不是可以有权不交作业,教师也没有权利催你完成作业,找出法律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深刻领悟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由此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师要有新的教师观

1、教师教学角色要转变  

以前上课,教师是学术权威,注重知识讲授,现在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教师的学术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权威才会越来越大。

2、教师教学行为要转变

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拓展教材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要强调学生实践活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决不能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3、课堂教学方式要转变

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每节课必须抓住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把书上的情境图片,让学生编排成对话小品。最后注意整理与反思。

四、教师要有新的育人观

以往教材中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很少,这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所以,新教材强调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育人观。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从思想政治知识本身看,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际,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产生“墙上芦苇”效应。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搞活课堂教学,充分开展好教材中所设计的探究、讨论、反思、交流、分享等活动,并且自己根据实际创设活动,使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内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知识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