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实验小学 施日明 

新《课程标准》呼吁广大体育教师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为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玩,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在乐中学,自我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

 一、营造情趣课堂,激发乐学热情

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被动学习的课堂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设计上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喜好新奇、争强好胜等特点,依据儿童的心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枯燥的技能趣味化,烦琐的动作分解递进化,最大限度激发个体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成功中树立自信。可以结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知识现状来组织教学,用儿童的思维引出活动项目或新知识,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如在课始阶段,师生运用模仿猴子、老虎动作进行准备活动,激起参与兴趣。通过讨论并模仿青蛙跳来教学“跳跃”的技巧,加深对知识的形象记忆和运用。教学“前滚翻”时,结合学生熟悉几何形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通过观察提问形体并得出结论:球体是当中滚得最快的,帮助学生形象直观记忆操作要点。学生能结合自身的体验,很快融入学习活动,提升自已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悉心关注协调性、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多用他们的点滴进步或身边榜样激励其以积极心态投入对技能的挑战训练,克服因焦虑紧张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与教学经验组织教学,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获取健康知识与技能。

二、创设快乐体验,感悟知识生成

现代教育观指出,应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亲身参与特定活动获得体验,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后,形成对知识的发现与认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发挥教材、教学场地、体育器材和课堂气氛的辅助教学作用,创造让学习主体主动动起来”的情景,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上敢于突破因循守旧模式、大胆创新,创设轻松热烈而又伴随着无限发现运动技能的体育课堂。教者要善于使用启发式的语言,力求技能技巧的传授演变为个体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探究的自主学习认知过程。如在教学“持轻物掷远”技巧要领时,通过询问学生是否会折或玩过纸飞机,引起学生对亲历过的活动的回顾,在热烈讨论基础上当堂进行 “投掷纸飞机”进行小组比赛的活动,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让学生在参与和观察同伴投掷过程中认真比较思考。在教者要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动作,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比赛成败的因素,自然引入投掷技巧的学习讨论。采用小组探究形式,逐一探究他们自己设想的可能性,进行自我归纳总结。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发现过程,比教者直接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有哪些注意要领更加让学生记忆犹新。特别是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基础上的活动,学生的学习自信度极高,踊跃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自我体验获取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探究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团队精神得到显著体现,自我发现的无穷乐趣也将成为学生更大胆尝试实践的动力源泉。

三、开展游戏竞赛,促进技能训练

体育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训练,承担动作负荷,才能娴熟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应猜测儿童的心理、设计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竞争意识。巧妙适时地运用游戏、比赛等活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运动技能技巧的形成。结合教学目标,选设一些动作性质与教学内容相似的体育游戏作为辅助性诱导练习。将几种动作技巧精心整合成一个活动,避免单调性。在“跑”技术的巩固训练环节,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设计一定区域内的直线跑、前滚翻和跳跃过杆等整套活动竞赛,避免单一动作反复操练的枯燥心理。在对新技巧的巩固操练中开展“小教练”、“最完美技巧”的展示比赛活动,在学生中推荐小裁判,通过教者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全体同学对基本动作要领的深刻认识,提高对动作规范性的认识。给学生交流自己的动作成功经验,发挥学习群体中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将所学知识向实践运用迁移,促进学生能学以致用。如跳远与生活中越过小水坑、投掷与抛秧技术联系起来,设计生活化的比赛活动,丰富练习的直观现实性,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课堂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舞台,教师要不断探索符合儿童的教学策略,为他们获得全面的体育运动技能营造最佳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