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中学   朱文恒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味的死记硬背往往是劳而无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文言文试题在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文言文阅读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学生难以接受,现状不容乐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现实关系亟待探求应对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     应对策略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点滴思考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是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僵化,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对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忽视了灵动曼妙的精华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将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格式化的东西。三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的考查深度虽有所降低,但基本知识的考查得到进一步加强;课内的文言文阅读得分率较高,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得分较低,甚至不少学生看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就怕,不愿意做,就等老师校对答案。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挑战

学习文言文是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之间的承袭,了解现代汉语的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的演变,能够帮助人更好地阅读现代文,更规范更精美的使用现代汉语。但是文言文由于时代的隔膜,学生阅读和理解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不如现代文的晓畅明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心态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中学语文里的文言文所选的篇幅有限,只鳞片爪,无法唤起学生对中国灿烂古文化的自豪感;教师奉行的原则是“字索其训,句索其旨”,逐字逐句的翻译,巅来倒去的蒸煮文言文,单调机械的灌输,搞得学生味同嚼蜡。一方面文言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文言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挑战。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出路

那么如何走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暗胡同”并且引领师生找到回家的路呢?对我启示最大的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创设动态的课堂。叶澜教授的一段话是对它最好的诠释:“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鉴于此,对构建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实实在在的思考和实践,成了语文老师执着追求的方向。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对策略

(一)注重朗读教学

苏东坡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从这点上看,东坡先生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要反复诵读,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优秀散文需要读,小说需要读,诗词需要读,文言文更需要读。读中有感,读中有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对人物情感的领会。那么怎样读?把自读和范读相结合,把齐读与个读相结合,把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把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这四结合落实到位,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同时我们在听范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听正确的、流利的、有节奏的、有感情的、有语气语势的朗读,可适当配录音带。在听的基础上要求让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二)注重落实课堂教学过程     无论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最终体现在“落实”上。平时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落实在手段      学习文言文弄清文言文的字词句是正确理解全文的关键。对于单个的字词,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提示,往往都能正确把握,但对于句子仅从表象理解是不够的。要在重点落实的前提下能通过灵活运用使文言文课堂学习活起来。     《醉翁亭记》中有“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负者背着东西走累了,需要休息一下,行者在走路时侯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那么原文能否改为“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踊跃讨论,各抒其见 ,最后达成共识:无论改不改,因为被美景陶醉了,于是负者忘记了劳累,行者坐下来赏景。学生在讨论中激发了兴趣,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更重要的是加深对此句的理解,此句的落实在轻松中完成了。又如在《木兰诗》中有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少数学生理解有偏差,有疑问,为什么作战中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学生自觉讨论,加上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了这是互文的修辞,需要上下交错理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孤立的去解释句子的含义,而应把句子的理解与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人物形象结合起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这不是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吗?    (2)落实在运用     在文言文字词句落实上必须要打破一味死记硬背的模式,应着眼在运用上,体现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在教学文言文时,一般采用“注重字词,标记疑点;课堂质疑,师生释疑;联系旧知,推求词义;归类整理,练习巩固”的方法,这都是行之有效的。曾经出现过的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整理。如虚词“之”“其”“而”等字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整理,这样有助于词语的积累。把这些东西专门积累在触手可及的本子上,而且还记忆在大脑中。长此以往就会积少成多,同时要辅以练习,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文言文字词句落到运用中。这样循序渐进定能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那么课外文言文阅读又有什么可怕?     ( 三)注重语言教学的动态生成     文言文的教学实际是传播、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未来灵魂。在文言文教学中师生通过对文言文的鉴赏,可以在细微之处体味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在教学文言文时,大多采用“疏通字词----归纳段意---板书结构----理解主旨---总结特色”的套路。在现行新课标中已不适应了。应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应注重语言教学,让学生在语言中得到熏陶,得到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    (1)赏言辞之美     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来的不做作的语言。简朴,就是简洁明了而朴实的语言。如《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尤其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把劳动者的美德和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顿生同情之感。其中“尽”“惜”等字值得回味。其次精炼与含蓄。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十分注重语言的精炼,如《醉翁亭记》中“还滁皆山也”的改稿就被千古美谈。第三、好的言辞还讲究形象鲜明与生动。这主要表现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修辞的运用刻画出木兰出征前井然有序的忙碌着。又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刻画了木兰矫健的身姿。第四、还注意音乐美与声韵美。《醉翁亭记》中叠用21个“也”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迂徐舒缓,余味无穷,正是古代音乐美的精彩体现。    (2)赏句式之美。     古代散文的句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参差美。整齐美在骈文、赋文中表现突出,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运用句式对仗工整,平仄相间,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美。《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五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参差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从而造成美感,主要体现在骈散结合的文章中,如《与朱元思书》、《马说》等 。    (3)赏结构之美     这类结构美体现在较多古代优秀论说文中,如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连用四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增强说理的力度。在孟子的文章中论说文结构非常典范,不但大量使用排比造成文章的一种气势美,而且运用对比使观点更鲜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注重背诵教学     文言文读懂、感悟、理解、赏析毕了,还要进行背诵教学,因为背诵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内容的落实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学生不仅要背,更要重检查,真正让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背诵中再进行一次升华。学生背诵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如抓题眼、找名句、看句式、分段背、分句背等,背诵时要读准节奏,注意语调、语速,切忌唱书式的背诵,在背诵的同时要注意领会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妙处。

文言文教学长路漫漫,我们要认清现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课内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唯有如此,才可以夯实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课内的文言文阅读学生定会得心应手,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也会水到渠成,从而切实解决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明《阅读教学的要义》《课程·教材·教法》

(2崔恋《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上、下)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4)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