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感到激动万分,我和我的同事们曾经在《一中课改资讯》上畅想课改的理想境界:唐琳老师说,课改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最佳契机;吕红兵老师则说,给自己读书的时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我经过一番思考,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营造书香一中,让每一个一中人都散发着书的芳香。

朱永新教授在《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中写道:“没有理想的教育者不可能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也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让每一个师生都散发着书的芳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相信,当生活没有梦想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一直都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完整的人的教育”这一基点,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多做习题,就能学好语文。基于以上认识,我尽量少让学生做习题,多抄格言和精彩段落,写周记,兴开放式学习之风。我将大语文教育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汪明晰同学在《在这里我感到快乐》一文中写道:“自从第一次踏进中学大门,我就有一种特殊的新鲜感。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常常结合课本内容,谈论人生,谈论社会。开始那些大道理在我心中不过是天方夜谭,与语文毫无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后,我发现了以前的我是多么愚昧,发现了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看到这段文字,我欣然写下了评语:以审美的心态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不久的将来,全天下都是你的。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浪漫的情怀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来,这位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学会生存》一书界定了教师的职责,少传授知识,多激励思考。应当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王国,而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场所。我很重视做读书笔记,致力于启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我认为读书笔记就是一部测高仪,它能测试人灵魂的高度。优秀的教师能改变学生的性格、气质乃至欲望。做了一年的读书笔记,我叫同学们给读书笔记做广告。满黑板的广告词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多么的旺盛。同学们自己评选出来的特等奖是全以丹同学的一句广告词:“肯德鸡,三杯鸭,比不上读书笔记顶呱呱。”我想培养的就是如此纯粹的读书人。没有愉悦,何来创造?

语文课改的本质就是创新教育,而创新的土壤是学生的个性。老师应该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健康的发展。有一种传统观念:玩是学习的最大敌人。而我不这样认为,我和学生一道探讨音乐,探讨足球,探讨绘画,探讨它们诱惑人的原因,教会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生活。2002年韩日世界杯时,我的学生绝大部分成了“疯狂”的球迷,我想给他们注入一支清醒剂,当他们在第一时间读到我发表在《现代教育报》上的《我同时执教“韩国队”和“法国队”》一文时目瞪口呆:绿茵场上居然也能闻到书的芳香,品尝到文化的味道,这种感觉真爽。一个不热爱书的老师想让学生热爱读书是不可能的,读书是需要气氛的,是需要感染的,每一次的读书笔记交流会都能成为师生的节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渐渐感受到:读书是一种最好玩的游戏。当读书成为师生生命的第一需要时,书卷气就会不请自来,就会抵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后来,我有幸从事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要管,更要理。教育集中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性,人类文明最核心的概念是生命和幸福。然而,当前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它使教育异化,使师生苦不堪言,最终偏离了方向。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一方面钻研最前沿的教育理论,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写成《让学生和知识攀亲戚》发表在《学语文报》杂志上,《用对话的方式触摸新课程理念》发表在《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上;另一方面自己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请兴趣老师当评委》发表在《现代教育报》上。有了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行动才会有真正的价值,学校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确实改变教育理念,我主编了五期《一中课改资讯》,尽可能的让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改拥有一颗“明明白白我的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率先在我市建立了《我成长,我快乐》的成长记录袋,关心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我喜欢,我选择”的原则,选修校本课程,这种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感悟到了学生的兴趣才是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新课标呼唤新的评价标准,我根据新课标的内容制作了学生问卷调查,以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评判教师的最高价值标准。在新的评价体系下,一个教师若有特色、有个性、有绝活,学生才会被征服,才会“偏偏喜欢你”。因此,广大教师更加敬业,更加注重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都力争使自己成为“稀缺资源”。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于学校的管理工作,叶校长曾经讲过管理的三种境界: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学校的本质就是文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有些学校的“文化味”会荡然无存呢?我想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讲,课程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学校的文化。谭校长在教师大会上谈论过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构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欣赏、尊重、民主、幸福”的八字方针,并掷下了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一学期下来,教师满意率达不到80%,我自动走人。”我认为学校的全部工作如果以师生的幸福感为起点来做,它将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凝聚人心,迅速崛起,从而打造自己的品牌。

    教育需要许多实干家,但中国当前的教育更需要梦想家。愿我们的教育返朴归真,回到它本身的原点——和书香为伴,让人幸福的生活,这个要求不算太高,但它却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