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既是解决课堂问题的前提,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灵活、机动的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目的的完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什么时候提问;提出哪些问题,提问谁;怎么提问,作为教师,心中都应有尺度。如何把握这一尺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提问要有角度

一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教师要谙熟于心,目的明确。所提问不但要巧妙、新颖,具有典型性,而且要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反复推敲,在全面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所选问题要作到言简意赅,范围得当,并力求作到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系统性,只有对教材的系统把握,做到烂熟于心,才能真正吃透当堂内容的精髓,才能真正把握当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才能正确判断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才能准确抓住关键点,从而于重点处设疑,于关键点处设疑,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否则,教师若对教材不熟悉,必然找不准角度,问不到点子上,必然会出现教师瞎问、胡问、乱问,学生瞎答、胡答、乱答的现象,课堂貌似热闹,实际纯属浪费。

二、课堂提问要有坡度

不尊重学生的情况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学。但应该认识到课堂提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由教师问学生答到由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最终实现不问不答,要达到这种境界则必然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提问具有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回答,逐渐深入,由易到难,由表入里,具有恰如其分的坡度,让好学生吃的了,差生吃的饱,蹦起来够得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学生望尘莫及,最终失望,或者垂手可得,最后只垂不得。

三、课堂提问要有深度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所选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要有思考价值,要让学生疑而不惑,疑而不怠。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就是提问中输出的信息要是学生未知的,学生需要这种信息,从而认真思考。因而,我们所提问题要具有争论性、启发性。要有一定容量,从而牵一动百,但问题的选择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程度,切忌太难太偏,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基本上能够回答,这样才能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提问,只有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具有适当的难度,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争论,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堂提问要有限度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就是多提问学生,为提问而提问,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重点是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我们应该力避把一堂课内容层层分解,一问到底,为问而问,要因人而问,因时而问,因需而问。每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要视教材而定,要视学生基础而定,要视讲授类型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全面领会教材的意图上,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

以上所述,我认为只要能够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并在实践中多改进,通过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苦思得解,豁然开朗,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