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提到教育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另一种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就是想实现教育的“第一种功能”,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

可是,应该冷静地看到,当前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好,方法也好,结果也好,其现状并没有如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有时甚至走向了反面。就数学教学而言,因其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只是一味地传授人类已取得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技能,而忽视了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和锻炼;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

一、探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研究的两条线:一是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的探究性学习,二是开展“数学小课题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学数学教材为基本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成类似“观察——联想猜想——尝试——推理与判断”的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模式,该模式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2.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3.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4.强调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中,有时事先并不让学生知道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让学习者自己概括事物的特征、性质,并归纳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案例——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呢?关于“球”的实验课为例:

1.分小组学习。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切割、观察、讨论,自己来解决关于球的一些知识,准备过一会集体交流。(发挥小组作用,进行协作学习。)

2.学生交流。(教师提出要求:别人发言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待会还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归纳总结。)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名称:球面,球心(O),半径(r),直径(d)

(2)特征:球面是曲面;一个球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教学设计灵活,真正做到学生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3.同学们将刚才说的归纳一下,将学到的知识写在纸上,并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交流。(使学生学会归纳,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质疑问难。下面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则灵活解决,如无学生提出,前两个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如何证明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先让学生说方法,可让学生用两块木板夹住演示)

(2)球与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先讨论,再交流。)

(3)如有学生提出表面积、体积问题,则告诉:同学们现在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很大,不过同学们回去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看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把自己放在跟学生平等的地位参加学习活动,共同探究,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实践,教学绩效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标解读资料.

[3]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

[4]潘小明.进行探究学习,促进主体发展[J].小学数学教师,200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