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小学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的人才。

一、培养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新的萌芽,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三分之四、二十五分之七、三分之一和二十二分之七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运算,从中找出规律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大增,因势利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二.“谜语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确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间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三、设计“一题多问型”习题,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题多问型习题应首先提出条件,然后让学生提出与之有联系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再由学生自己解答。数学应用题多用这种方法,通过比较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例如:“黄花有24朵,红花有8朵,”这一事实就可以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分别有和、差、倍比关系等。通过设计问题开放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地创造性。

四、设计“一题多解型”习题,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题多解型习题,既是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为了鼓励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练习。

例如:计算“4+4+4+8”学生直接计算得出结果后问;“还有其他算法吗”?马上就有学生算“4×84+4+4+4+44×5”等算法。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单凭教师讲,学生通过一种感官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于是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我先让学生剪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指什么。为了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页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的独有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形成“成功、喜悦、探索、再成功、大胆探索”的良性循环。只有我们认真探究,细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不断提高,大胆创新的学习局面定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