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提出的背景、构想及现实意义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纵观人类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太古时代的自然文化”――“古代社会的人文文化”――“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文化”――“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讲究“文以载道”,道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并且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而在今天的生态社会中,语文的“道”就应该包括“生态”之道。既然语文的内容已经具有“生态”之道,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然要渗透“生态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看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看待人类道德的完善和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平衡性、生态性的特点。语文教学生态构建可以以生活为源、以平等对话为手段构建起主体生态,从校园语文教学环境、班级语文教学环境、家庭语文教学环境、社会语文教学环境构建出客体生态。从而、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将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网络。

生态语文教学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供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变成了用效益角度来衡量的违反“生态”违反学生特征现象。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大量的语文课热衷于形式主义的作“秀”,不少“热闹”和“活跃”以扼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代价,学生的语文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就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来看,一些低效的、无效的、甚至负效的语文课堂还大量存在,比如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当;对教师主导特征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不够透彻,把握得不够精准;缺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评价的策略性等。为此,我们提出了“生态语文教学实施研究”这一课题,从分析和研究语文学科特性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入手,寻求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方法;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从教学准备的生态性、教学实施的生态性、教学评价的生态性、教学反思的生态性几方面探讨中学语文生态教学的实用策略,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生态语文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生态意识已经被当今社会所认同,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不管是从传承文明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都应该与生态相联,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2、理论基础

 当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却在逐渐的恶化,现代人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生态已经作为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的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产生的,并且借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理论思想。

  2.1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回顾中国古老的文明就会发现其与生态化的教育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教育教学真让人倾羡:一群学生围坐在一棵大树之下,或站或坐,或弹琴或看书,或写作或读书,不讲究坐姿,也没有讲台,各言其志,学生也是绝对的自觉学习,开心的课堂,民主的教学,真正的一学生为本,真正的探究、合作学习,真正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学习过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学生的学习不但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走入社会。真正地体现生态的语文教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追求:即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儒、释、道中都能找到,可以说中国古代文明就是一种生态化的文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体现在生态上就是“和谐”。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和谐”的发展学生。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态”的理念。从教材(以人教版为例)来看,“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现代意识”必然包括“生态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就是生态意识的具体体现;在课文的编排上,也是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来进行的,完全打破了过去以文章体裁来编排的现象,也充分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从师生关系来说,强调的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也符合生态的“和谐”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也是形势所需。

2.2国家生态理念战略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生态文明的战略。“语文教育是民族语言文化中人文主义情怀、智慧和创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担当传递汉民族文化底蕴的重任。”既然语文学科担负着汉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党的方针、正常为生态语文教学提供了理念指导。

 2.3、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束缚,让语文学习生态系统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读写,让语文学习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

2.4、国外的生态教育理念

生态理念进入到教育领域,就出现了“教育生态”的理念,“教育生态”这一命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可雷明提出来的,到了现在,“教育生态”的观念已经被普遍的接受,它具体体现在“课堂生态平衡”上,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营造课堂教学的优质环境。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地读写,读出生命的真实,写出生命的本真。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语文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让整个语文学习系统成为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追求语文学习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3.1中学语文生态教学现状的分析

3.2中学语文生态教学理论研究

3.2.1、中学语文基本知识结构研究

3.2.2、中学语文基本能力结构研究

3.2.3、中学生态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研究

3.2.4、中学生态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研究

3.2.5、中学生态语文教学与社会适应性研究

3.2.6、中学生态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研究

3.2.7、中学生态语文教学基础理论研究

3.3生态语法教学策略研究

3.4生态课外阅读教学研究

3.5生态阅读课堂教学研究

3.6教材内容教学生态化研究

3.7生态作文教学研究

3.8生态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教学研究

3.9生态教学评价

3.10其他方面研究

3.10.1、语文有效积累教学研究

3.10.2、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态性研究

3.10.3、地方课研究

4、课题研究目标

4.1、教师生态语文教学能力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是个体,也是群体。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作为个体时,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作为群体时,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组织、运用教材的能力。让在教师语文生态教学中把个体和群体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机地渗透,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好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拥有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积累古今中外作品的阅读经验,广泛地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基本成为“百科全书”,使自己的教学左右逢源,为学生学习搭建平台,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点拨,在学生转折处适时推动,在学习升华时恰时引领,以推动语文生态教学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2、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生态的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的是文化品质和素养,而文化品质和素养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生态的语文教学使教学的本身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有意义上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来特性、精神实质和灵魂。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智慧,它引导学生去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生态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格。实施生态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育人角度,准确地对学生实施健全的人格培养,通过生态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渐渐积累优秀的品质,健康地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未来的社会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致力于培养具有生态化主动性素质的人,使他们成为终身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4.3、师生关系的和谐生态化。

师生关系的和谐生态化具体是民主、平等。建立师生教学伙伴关系,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要实现老师角色的转变,就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懂得我们是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4.4、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作为教师都知道教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教学由重知识的传授到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发展的主体。

4.5、学科教学与育人教育的和谐。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传授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来熏陶感染学生,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信仰,引导学生用信仰去净化灵魂,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生命“合理合法尽善尽美” ,使之探索真,追求美,崇尚善,达到净化灵魂,升化情感,完善人格的作用。这样,语文的学科功能和育人功能都能实现。

4.6、课堂氛围的和谐。

语文课堂,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因此,我们也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敢疑,善疑,从而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崇尚真理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求知识与真理,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这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5、课题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经验研究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及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

5.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古今中外外有关“生态语文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生态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学习,使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5.2实地调查法。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施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特别关注最有变量的学生。

5.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综合了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以更新和制定研究行动方案。

5.4问卷法。进行学情调查是对学生的了解,是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是确定课题研究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作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情趣,更好的作出适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是制定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最有效的策略。

5.5、教师充分挖掘文本,设计“生态语文教学”任务。做到用好课本,而不是教好课本。

5.6、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5.7、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5.8、适当采用计算机、网络等辅助科研手段。

6、实施过程

本课题20096月申报,20098月批准为晴隆县县级课题,20125月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6.1. 第一阶段(20096-200912月):组织准备阶段。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摸底调查和生态语文教学现有状况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确立实验学校并完成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6.2. 第二阶段(20101-201112月):行动研究阶段。

6.3. 第二阶段(20121-20126月):成果总结阶段,经验交流及推广阶段。

7、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实验管理、 课题组成员分工

7.1、保障措施

7.1.1、领导重视和学校配合县教研究室和中心学校课题组领导的指导。健全组织,完善方案。成立总课题研究组,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计划。

7.1.2、构建平台,以研促研。围绕课题展开专题研究、竞赛、征文。

7.1.3、完善制度,营造氛围。完善教研制度和学习制度,提升语文研究的品位。

7.1.4 改进评价方式和标准,包括教师公开课以及学生学业考试的评价方式与标准。

7.1.5、抓语文教师骨干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队伍素质精良,课题组成员由教学、教研、管理三方面人员组成。多年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我们有一批教师参加了镇级、县级和省级级骨干教师培训,为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校派出了许多教师多次参加基础教育课程实验研讨,深入探讨现代教育的规律。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7.1.6、筹措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建立课题研究学校专项经费强制拨付机制,确保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7.1.7 与出版社和杂志社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

7.1.8、除硬件设备得刀保障外,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总体上看基本能适应本课题的软硬件研究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也能得到广泛应用。

7.2、实验管理。实验管理,是此项教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涉及实验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实验的组织、领导问题,对实验对象(教师、学生)的选定问题,实验教学、实验活动的经费问题等。为了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地实施,在实验管理上我们做到下面几点:

7.2.1、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以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的领导为顾问,以校长为龙头,教务人员监督实施,全校的语文教师负责实施,有班主任和其他学科协助的课题研究小组。从思想、经济、组织、业务等方面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领导、督促、支持和指导。

7.2.2、成立实验课题组。课题组可由主管教学的领导和实验教师组成,负责组织、主持和实施实验教学工作。

7.2.3、订立实验教研计划,积极地、有步骤、有层次地开展实验教研活动。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理论、课题研究教学辅导讲座及有关研讨课、示范课、优质课竞赛活动。

7.2.4、号召全校其他科教师积极参与对实验的研究,献计献策,与语文教师一起,共同完成子课题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完善该项研究

7.2.5、抓好实验档案的管理工作,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研究、总结、推广搭桥铺路。

7.3、课题研究成员的分工情况

7.3.1、课题指导及顾问:

青祖兵(县教研室主任);张 璟(本校校长、省级优秀教师);邓矫健(省级骨干教师、中心学校校长);陈永辉(省级骨干教师、教研员、州语文学会理事)。

7.3.2、研究小组及分工

1)组长:岑玉修(组织、统筹、策划、具体实施管理及生态语法教学等的具体实施)

2)课题组成员:

  殷(语文教研组组长、语文资料收集,生态课外阅读教学等的具体实施);

杜碧学(语文资料收集、成果汇总、语文教学生成及生态教学评价等的具体实施具体实施);

陈风霞(语文资料收集、生态作文教学等的具体实施);

吴家胜(语文资料收集、教材内容教学生态化等的具体实施);

龙洪祥(语文资料收集、生态古诗词教学等的具体实施);

罗经光(语文资料收集、生态阅读课堂教学等的具体实施);

8、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对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从各个方面加深对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8.1、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是课题理论探索的重要方面,在本课题研究中,全体成员积极探索生态语文教学的规律,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发表或参评获奖的论文数十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得指导奖达十多次。

8.2教学设计

课题组成员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次获得县级、州级和省级的奖励。

8.3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 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在研究实践中,本课题组进行积极探索。做的公开课和评优课有多次获得县级、州级的奖励,并在其他学校做了三场交流讲座。

8.4学生学习成果

8.4.120082010年学生参加黔西南州第八、九届“新世纪”杯获一等奖的有15人,获二等奖的有14人。

8.4.22011年度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教师教学研究杂志编委会举办的“新知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中,伍明丽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周科桔获得省级一等奖。

8.4.3在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熊光文、王春二人获得省级三等奖。

9、生态语文教学实践的再思考

9.1.语文教学要向自然与真实回归

也许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过多 地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尤其是 开课上,活而不实的现象很普遍,师生游离于自然与真实以外。自然、真实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9.2生态语文教学要注重绿色与宁静

在当今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千姿百态的“合作学习”,像分组辩论、课本剧展演 、分角色朗读等更是常见的“合作”现象。从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可细 地观察就会发现,学生的语言贫乏、枯燥,至多是对课文内容的翻版或重复,这样的“合作 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须知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过多地直观地表演、展示会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扼杀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倒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思考、用心地感悟 ,说不定能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9.3.生态语文教学要注重智慧与生成

我们曾经对课堂“铃声响起,课正好上完”、“程序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孜孜以求,曾经对这样的课赞不绝口,但它很可能是以牺牲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代价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残忍地弱化。教师按程序化的设计去提问,学生按规定的标准机械地去对答,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每答必对,无论问题 还是答案,都精确得使人感到不对劲。这样的课堂恐怕没有什么生命力,缺乏生态性,很难想象这样能脱口而出的正确答案中到底能有多少智慧。所以,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能尽可能地将课堂变化考虑得全面一些,却无法绝对地把握课堂的走向;教学过程要从单一的、固化的、主观的流 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客观的板块性程式。我们要学会“留白”,给学生留思考的 余地 和生成的空间;要全面预测,善于捕捉教学流程中“生成”的瞬间并及时调整教学程序, 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着智慧与创造。

9.4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然笼罩着应试教育的阴影,当下语文教学仍然建立在工具化、符号化和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甚至被分割成一块块做不玩的习题,没有情趣,缺乏美感。教出来的学生有知识但缺少灵魂,有技艺但缺少情怀。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就从中国的母语特点来看,母语的工具性就是它的人文性,没有工具性的支撑,人文性就成了无影之水;没有人文性的支撑,工具性的目标也就实现不了。)当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以新潮改革的面貌出现的,其实质是同新课改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

    9.5多注重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结果和方法。培养质疑能力是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学生质疑或答疑时时容易出现价值观方面的偏离,即课堂上出现的反向生成,此时教师应该及时调整。

    9.6运用学生标高生成精彩课堂,教学的预设相对是死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就势变更预设,以学生的认识为标高生发精彩的动态课堂,教师的智慧很重要,最主要的是教师课前备课的广度和深度。课前的预设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具生态性和预见性;进行互动活动的设计;后置影响的设计。但是都应该宽容对待,保持文化宽容的心态。利用有用的课堂突发事件推动生态的动态课堂的生成的作用很大。

    9.7处理好生态语文教学与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关系。生态语文教学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充满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形态。生态语文教学与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并非相矛盾相排斥的,而是互为利用和促进的。但是也应该正确和用好计算机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应该因地制宜,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那么内容和流程也应该不同。忽视了这一点就是机械、僵化、缺乏个性。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意间就把教学程序化了,让学生无法发挥主体参与的作用,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出现了许多“山寨课堂”的怪圈。扼杀教师的创造性,培育了懒惰性。多媒体其实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要正确处理,不能盲目利用。课件可以是多媒体,课文必须是主媒体。以人脑为主,电脑为辅。要掌握适时、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不可盲目的依赖。

9.8教师要有心理准备教育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何分析和定位教师的功能,确立教师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建立生态型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学生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要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助于对学生学习教学的探讨,便于从一个更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才更科学,更具有指导意义。

  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唯一需要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以此显示自己的不媚从潮流。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勇于反问自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失败是正常的;若想在整合中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就太低估了生态语文教育教学变革的长期性作用,就不可能有真正与时俱进的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3]程先国:《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2-11-06

    4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278期)

   6、郭志明:《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滋润》《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7、王小东:《以学需调查为基点,构建生态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本文获全国“教改试验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