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第一中学   张凤鸾

不少人以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因而轻视课本,淡化课文,放弃课本,写作训练更是如此,千方百计搜集外来资源。外来资源固然重要,但它只能当作课本知识的补充。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名段、名篇济济一堂,如果能够熟练掌握,灵活驾驭,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写作资源库,定能成为高考写作的活水源头。因此作文教学若要立足课本,深入挖掘,疏通高考作文之源,定能成就高考美文佳作。现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谈谈课本在高考作文中的几种应用形式。

1、 化用课文   采摘人物。

 “语文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高考优秀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采摘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等课文中的人事景巧妙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作者不直接引用,经过艺术处理,这好比古人使用典故、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或短语,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2、演绎课文   评论感悟

 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概念、主题重新加以演绎,使其具有新的内涵。例如全国卷优秀作文《哀痛者•幸福者》就是对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的重新解读,表现出对鲁迅较深刻的理解,现摘录其中几个段落: 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  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 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 这些论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满对烈士的景仰,对英雄主义的歌颂,令人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的阳刚之美。  3、拓展课文    放大细节    通过想像联想,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拓展,从而使文本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例如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就是将高中第五册杜甫的诗作《咏怀古迹》拓展,通过想像,进行细致传神的心理描写。放大细节,使得那一夜昭君的选择如在眼前,主人公的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显示了小作者的语文功底。现摘录如下: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 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课文中有此诗句,却没有如此丰富的细节和人物心理,应当说习作者是凭借自己曾经读到或看到过的有关材料,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才写出如此感人的文字来,这是对课文成功的拓展。

4糅合作品  诠释作者 每一篇课文的作者都是一本厚重的书,把他们的生活、作品、背景与人格巧妙的糅合在一起,整理深化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例如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作者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有关语句,嵌入巧妙,赋予旧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成功诠释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语文的用心程度。这几处引用显了作者的作文功;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

作者、作品及其经历,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整理,甚至去思索、去研究,而这些归纳、整理,思索,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

纵观课本与高考优秀作文,可见课本的学习不可忽视。大量的素材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事、物的内涵;激活其想象力,对人、事、物进行形象地再创造并应用于高考作文;那么,高中语文课本必将成为高考佳作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