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文化应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时尚的因素

山东省即墨市文化馆  王晓娥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注重节庆的国家,节日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形式多样,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它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积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重视家庭团圆、对爱情的美好期许等许多愿望。

寒食节是为纪念古代高士介子推,这一天要吃冷食,小时侯的我们要吃煮鸡蛋,而且孩子们一定要荡秋千。再如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在南方要更热闹些,不仅要自己包各色元宵,晚上还要外出赏灯。像这些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节日,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包含着很浓重的情感因素。最近有的人甚至提出应取消清明节,真是无稽之谈,真的该群起而攻之,清明节是对自己祖先的一种祭拜,你可以用鲜花代替烧香烧纸,但不能因为时尚连内心的怀念也根除了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如有人说“一部论语治天下”,也并不为过。节庆内容可以不变,在形式上可以添加时尚的元素,你说再让孩子们去纪念“采薇而食”的介子推的确有些遥远,但至少有这么个影子,至少知道这个传说,等到他的年龄能够理解的时候,奥他知道这就是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就像我们儿时排队去扫墓,回来写作文千篇一律都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向那些烈士致敬”,其实内心并没有真正的悲痛,但当你一旦到了能够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之于每个人是多么珍贵的时候,你再次站到烈士的墓碑前,面对那些鲜活的十七八岁的生命,你会感到什么是沉痛,什么是值得敬仰,但若从来未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种子,他又怎能有理解的过程呢?

中国人对待传统的态度真的令人不敢恭维,真的拆了造假的,对文化的漠视数不胜数。欧洲最小的国家多少世纪的城堡都会流传下来,即使要维护也必须和原来一模一样,最小的镇上都会有博物馆,在他们看来,历史是一种延续,是不可割裂的,爱好艺术是天性也是修养。前几年,一度浮躁的中国画界也要讲究素描阴影、三维空间,似乎不写实就无法与西方艺术比肩,一切以西方艺术为标准,中国画论中的意境、诗境统统不要了。而艺术如果没有了民族个性,那还有什么价值?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如果一味趋同于是世界,那还有什么个性?艺术上需要“大同”吗?同样,如果我们的节庆也都变成圣诞节、平安夜,那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处之如何?那我们还是炎黄子孙吗?皮之不存,毛何附焉?

反观我们的近邻日本,对待传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种影响可上溯到隋唐,当时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长驻长安,直到今天,日本的瓷器、文字、宽袍大袖的服饰、建筑,乃至茶道、书法,许许多多门类都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及踪迹,可贵的是日本是个用心的民族,对待传统不是舍弃而是取其精华,更深入地去研究发展。日本的茶道自中国传入,日却又精研于此,把音乐、书法与茶道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更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日本的歌舞伎源自汉唐,却又发展了自己的特色,直到今天仍在表演,已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了,而中国的古代歌舞几经流传早已式微,只有醉心于传统的几个民间乐坊,寻找资料做些汉唐乐府的舞蹈,倒还有几分影子。同样,韩国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比如长子需同父母住在一起,媳妇在家要任劳任怨,侍奉公婆,中国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民族早已不再有这种方式,只注重一家三口的幸福,有些年轻人不原与父母沟通,“孝道”早已渐行渐远。韩国时至今日仍有专门的汉学机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立机构,而民间机构也很繁多。

中国人爱热闹,特别是春节,是一年忙碌后的一个消闲,似乎只有在这段时光里才人人平等,可以尽情地享受美好时光,传统上有正月十五踩街的习俗,传统节目有耍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等,人然是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悟空提着哨棒逗逗小孩,或黑脖子上抹两把粉的丑婆子走到观众眼前打趣,老百姓还是满脸洋溢着笑,虽然大头娃娃换成了充气的,可还是十二生肖。再如城阳地区是一个韩国投资集中区,这十几年的发展融合发生了很多变化,韩国料理一条街,、暖炕、汗蒸馆都得到当地人的喜欢,踩街中韩国的长鼓舞、甩帽舞等表演大家也都非常喜欢,所以在节庆文化中坚持自己的主流文化,也并不是排斥别国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反如果一味泥古不化,只会僵化停滞,就像家具,完全的中式古典早已不被大众所接受,压抑的色彩与太过传统的设计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于是,设计师们注重传统并结合现代设计的中式家具,很快边得到了不同层次人士的追捧。虽然只有部分古典元素的点缀,单他们就像时尚的歌手翻唱老歌,另有一番韵味。如戏曲台去年举办了几场地方戏曲的比赛,在大赛的名字上就做足了文章,越剧大赛叫“越女争锋”、黄梅戏叫“谁是七仙女”,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还增设“翰墨书韵”栏目,把画与戏曲结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