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情感流淌

   河南省滑县小铺乡中心学校    张敏

在中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有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这些作品形神俱佳,熔自然美、社会美、任务美于一炉。这为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语文教学是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来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如何运用这些情感因素教育学生,下面谈谈我从事语文教学的粗浅见解。

         一、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体味其深意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当师生一起欣赏清香的《荔枝蜜》,《春》中的五幅春意融融的画卷时,怎能不被这优美的意境所感染?又怎能不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境之中?教师通过有表情的范读或放录音或讲解,把学生引入这种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领略这“第二自然”的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悟出文章的底蕴,在审美感受中接受教育,在审美娱乐中掌握知识,在情感教育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引发共鸣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当师生一起感受《济南的冬天》温情;看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恨与爱;体会《背影》里的爱。。。。。。有怎能不激起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对志愿军战士的敬慕之情,对捕蛇者的深切同情,对父亲穿越铁道爬月台买桔子的爱子之情。。。。。。,这种种的情感,注入了作品旺盛的生命,也正是这生命最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打动学生的心灵。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动人心。”教师把教材中表达的感情,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获得充分美感体验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受到熏染陶冶。

       三、 引导学生悟出文章哲理,铸造美好心灵

桐城三祖的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指出:“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这暗说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华裔、诗情之中的。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又一途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的哲理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从替楼作记到由楼发表议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由小到大,从洞庭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感情提高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我”境界。表现了作者宏伟的抱负,宽阔的胸襟。他那“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似洞庭湖水起波澜,给学生以哲理启迪,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柳宗元的《黔之驴》表面是对愚蠢驴子的讽刺,其实是表达对不学无术的权势者的蔑视。诸如此类,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铸就美好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于教材的情感因素,正确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体味其深意,参与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也就自然达到了读书明理、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