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河南省林州市城郊乡中心学校  崔智勇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课堂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积极创建高效课堂。随着现代学生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认真琢磨自己学科与其他学科和一些课外知识等的联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二、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趣味性与否,课堂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从客观角度分析, 45分钟,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忍受”。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变“忍受”为“享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与学生的认识倾向——兴趣有很大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语言应形象、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三、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要贯彻激励性原则。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主动性很大,自信心也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表现消极,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我们强调课堂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说对学生不能批评,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引起学生们的不随意注意,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批评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调控,绝不是训斥式的、盲目的批评。

四、课堂语言的凝炼性  

无论是课堂语言所具备的知识性、趣味性还是激励性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都必然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的结果,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尚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凝炼性,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凝炼性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教师应在备课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让我们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