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美丽的失误

郑州高新区洼刘小学   张凤敏

今年我教小学二年级数学。由于孩子们小,教材上有些地方说明不够明确,孩子们的作业经常是我在课堂上监督完成。一般情况下,每道题我都会先带领孩子们读懂题意,再讲明做题的要领,然后才开始做题。这样避免了很多弯路,孩子做题正确率高,还节约了很多时间。如果不是一次“失误”,这样的做法也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那天讲的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作业是28页的第十题。题目要求“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由于有急事,布置完作业我急匆匆的走了,没有明确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第二天当我检查学生作业时,一股无名怒火窜了上来,这都做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每个孩子的书上都胡写乱画,各种线条、图案、奇形怪状的符号涂在算式的下方,真是莫名其妙。我强压怒火,叫来了几个平时作业最干净工整的同学,问他们怎么把书上画成这样。没想到,几个同学的解释令我目瞪口呆。王宇鑫说:“老师,我没有乱画,我是按题目要求做的。您看,15÷3、15÷5的下面我都画上了同样的笑脸,这两道题都用了同一句口诀。24÷6、24÷4这两道题的下面我画了两个一样的三角说明他们也都用了同一句口诀。”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您看,我把用同一句口诀的这两道题的下面画上大白菜,这两道题用萝卜表示”。听了这样的解释我也愕然:孩子们错了吗?

静下心来,我一一翻看学生的作业,细细看来,孩子们的作业还蛮有创意的,他们把用同一句口诀的题目下面标注的,确实是同一种图案,只不过这些图案不像数学符号那么简明准确,这说明,题意孩子们还是理解的。有的孩子画树叶,有的孩子画小草,有的孩子画太阳,有的用铅笔画,有的用彩笔涂,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好大好开阔呀,原来我怎么就没注意呢?我陷入了沉思,孩子们的这种做题方法对吗?可以提倡吗?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弊端呢?这样的题目该如何评价呢?经过深思熟虑,我有了主意。

.上课后,我点了几个学生的名字进行表扬,再将这些同学的作业一一展示,让学生评价,很快议论声高了起来。

“老师,她画的鸭子一点都不像!”

“老师,他画的两棵树长得不一样,不算数。”

“老师,明明画的太复杂了,多耽误时间呀。”

……

学生的议论渐渐停下来,我对他们的评价给予肯定,然后适时引导,我问:“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办法吗?”

一阵窃窃私语之后,班长首先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用三角、圆、方框代替画画比较好,又简单又清楚。”

刘泽浩说:“我觉得用直线、虚线、曲线更简单。”

李泽宇说:“我们要是统一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老师改作业就方便多啦。”

多么聪明的孩子呀!

我因势引导:“同学们,数学是由数学、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一座迷宫,它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准确严密。”这次作业处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后再布置作业,我自己的见解很少讲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数学学科特点,自己判断一道题的具体做法。

后来一道题的出现使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学完除法之后我们练习35页的整理与复习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图意列算式,图上有三堆南瓜,每堆6个,书上给出了□×□=□   □÷□=□    □÷□=□三个提示。我是这样处理的,只出示图片,不做任何要求,请学生列算式。看到学生的答案我笑了。学生列的算式有: 3=18    3×6=18   18÷3=6    18÷6=3    6+6+6=18从这么多的算式中我看到,孩子们已经能够从图片中寻找数学信息,并能突破思维的定式,能开放性的思考问题,这不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吗?

生活中也许会遇到失误,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从失误中领会到真知,失误就会变成“美丽”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