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河南省滑县牛屯镇鸭固小学  王中华

 

 

 

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醒悟,一种有美感的体验和豁然的顿悟,一种在书本中无法找到的人生哲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一次期中测试后,我正在批改试卷,一位同学前来问题,问过题之后,他问我:“老师,我的试卷改过了吗?能让我看看吗?”我边答应边翻寻改过的试卷,找出了他的那一份,让他过来看,首先让他看那些做错的题,让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给他指出了正确的思路,然后我说:“把你试卷上四道题的总分加一下,看能得多少分。”他略算了一下,很麻利地在分数一栏填上了“8P”分,这令我很吃惊-----不是因为他的分数,而是他写的字,他写的“9”字,根本就不象“9”字,而象汉语拼音中的“P”字,并且最后一笔因习惯也出头得太长了。我就问他:“你平时都这么写吗?”他回答得非常自然:“是呀,我以前的数学老师一直都是这么写的、、、、、、”。

他走了之后,我不禁陷入深思,有时候,学生学不会或是学不好,难道全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吗?不,不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虽然一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老师的“导”也不能忽视。怎样“导”,“导”之得法则效果甚佳,否则,影响极大。

还清楚得记得那一次听课,课堂上老师讲道:“有的人习惯把痰咽下去,还有的人随地吐痰,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在点名几个同学回答之后,老师做了总结:“不错,同学们的答案都很好,现在来具体总结一下:随地吐痰,或者把痰咽下去,是不对的,因为痰中有许多灰尘和细菌,吸入体内对身体有害,随地吐痰,在痰干以后,痰内的细菌会扩散到空气中,影响他人的身体健康。”末了,这位老师还说:“请同学们为了环境卫生,为了他人的身体健康,千万别随地吐痰。”

这位老师讲得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可是,一节课下来,这位老师自己在讲台上就吐了五次痰,动作很是自然,旁若无人,原因或许有很多:是病了,或是来不及到教室外面去,还是``````。不管怎样,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同时,必须自己先做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在跨人师范校门后,接受到的第一课便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是,当我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这个“范”字到底做到了多少,该怎么做,这确实是值得人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办公室曾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学生来问题,教师很细致地讲解。完了,有的学生提出一些诸如“鸡是怎么来的,蛋又是怎么来的”,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有的老师就会不耐烦的怒吼:“你这学生怎么这样?这道题就是这么来的,你知道这么做就行了,那来那么多的为什么?回去学习吧?”于是乎,问题就这样给解决了。可是仔细想想,后果就严重了,这位同学很可能就此不再问这个老师问题,也许不会再问任何一个问题。那么,老师是轻松了,可是教学质量呢?能提高吗?能提高多少?

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心中没有学生,说他没有学生,是有根据的,成积好的学生问问题,耐心讲解,差生有问题,敷衍搪塞;课堂上,尽管提问成绩好的,差生偶尔举一次手,也没有显示才能的机会;平日里,对待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是“和风细雨,而对待那些后进生则是另一幅面孔``````。结果呢?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末了,这些老师还会抱怨说:“力气没少下,成绩没提高”,或者还抱怨自己带的班级怎么就没评上“先进班集体呢?”

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么一句话,“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我们都应该借来检测自己,不要求伟大,最其码要做慈爱、公平吧?既然,人们把我们当教师的比作辛勤的园丁,那我们就应该用尊重、真诚、理解的心去热爱每一片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