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思考  

                                 

 河南省安阳县第三高级中学      刘晓伟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 在新学生、新教材的情况下,上好每一节课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能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针对以上任务和要求,在教学方面,我通过精心的研究和思考,总结以下教学经验供大家思考。

  一、 注重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例如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本章是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我首先围绕教学目标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展示信息技术优秀成果,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内容,灵活的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案例及其价值,并加以分析和提炼。让学生从学习、观看、体验中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整个社会等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改变。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现代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单单的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育的目标也并不是只是学会简单的知识,而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上述素质的培养,不单单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全方位的培养。

  二、 注重给学生布置任务、活动,使学生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仍以“信息与信息技术”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思考和探究等方式,结合视频教学、实地考察、案例学习、问题驱动以及交流展示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含义,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影响有一个比较全面、辨证的探究和认识,让学生领略并感受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先设置“情景引入”,然后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设置如下一些栏目:任务、观摩、实践、交流、评价、学习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方便教学的进行。

  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迫的、让学生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丧失了学习兴趣, 从而也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学习是学生从心底里愿意去进行的,是由学生自己发起而不是教师要求去做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可见,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起作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效果不良。

  在课堂上创造积极活跃的气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通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完成和交流也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成果的一种肯定。通过观摩、评价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层细胞,活跃气氛,加深学习印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不懂计算机将是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信息技术也向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方面发展,它对我们社会、对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我既感动荣幸、感到自豪;也感到一种艰巨的力量,任重而道远。教好每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们的职责、任务,也是一种贡献、付出。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