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广大教师普遍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并逐渐致力于追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纷沓而来的各种课改课,在课堂上更是生动活泼、热闹非凡。然而,我们的课堂真的是生动活泼了吗?反观现实中的课堂教学事实,我们却发现:看似“生动活泼”却并非完全真情实意。就让我们来看看非真实的课堂生动活泼:

 1.表面化、程序化的生动活泼。走进课堂,气氛确实比过去活跃多了,师生关系也更民主、融洽。然而,我们仍清晰可见师生剧本化的表演。教师的绘声绘色,学生的积极响应,简单、机械。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换一种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教师诱导学生一步步地进入教师预设好的教学“圈套”,是一种程序化的运作流程。这种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启发、引导乃至探究合作,实际上是知识的变相“灌法’’。学生依然是学习的客体,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

2.机械式生动活泼。时兴的课堂生动活泼的另一种张扬的方式就是大量地使用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等等在课堂上粉墨登场,应有尽有。且不论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如何,这样的做法就果真能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达到创新、素质教育吗?揭开美丽的面纱,可以看到如此教学仍然很难摆脱生搬硬套的困境,依旧会落入灌输教学的圈套。也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电灌。良好的教学并不在于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本目的在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优秀的教师照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致,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灵活现,激动不已,情绪高涨;相反,在大量的现代技术武装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对“新东西”习以为常后的兴趣黯淡、望而生厌、精神萎靡。

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好课堂,又如何去实现呢?

1.真实的生动活泼首先源于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参与。学生在具有饱满学习的热情后才会不知疲倦,不畏困难地学习。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指出,“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大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正是对学生内心世界在学习过程中的关照,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精神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激动、百思不得其解地焦虑、创造性地紧张才是真实的身心“活动”。

2.真实的生动活泼应是平等而自由的课堂生活。不管是师生的话语活动,还是学生的动手操作,真实的活动不应有教师太多的细微预设。学生不是陷入了一个狭小的物理空间,全然没有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只有在一种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实活现,也才能实现真实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接着才会有主动性、求知欲、创造性的进发。真实的生动活泼离不开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3.真实的生动活泼不应缺席学生的积极思维。“活”与“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只是追求各种感官的“愉悦”,学生的动手、动嘴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动脑,且是真实地在参与课堂教学,大脑在积极地思考着、行动着。真实的生动活泼是学生的“表里如一”,外部的动与内部的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是身心的同步运行。如果学生思想已游离课堂,“形似是”而“神不似”地和教师互动,或离开教学的主题漫无边际地说、练、做、试验,也同样不是真实地在参与课堂的教与学。

4.真实的生动活泼应与学生真实的愉悦体验结合在一起。学生应在活动中体验兴奋、激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的享受是持久的。时下的教育技术革命,改变的仅仅是教学的呈现形式,并没有触动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变化。久而久之,同样会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排演,当学生对“多媒体”、“网络”习以为常后,课堂同样会缺乏生气与乐趣。技术层面的翻新给学生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要让学生快乐学习、积极体验,课改要触动的是教学的内核,而远非停留在表面。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任你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的创新、实验都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走走形式,摆摆样子的教育改革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通病。师生互动、课堂生活、教学创新,从而最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应该是真实的。让学生真实地生动活泼,让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真实“深入人心”(教师之心、学生之心)是每一堂课教师必须有的心理准备与真心投入。真实活动、动态生成地课堂生活仍需要我们教师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