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

 张文英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个人的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通俗一点说就是: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充满着数学,所以,数学教育就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在教学中切实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激鸯学生的潜能,激发其探究性,才会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最终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笔者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让水平相当的三各组的学生完成下列三个题:

第一组:计算25-2,结果正确率仅为18%;

第二组:2.5米长的绳子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每部分是多少米?结果正确率为29%;

第三组:2.5元钱,两个小朋友平均分,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元?结果正确率高达75%;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本身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程度越高,学生就越能顺利乃至正确的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说明,作为执教者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应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徽发学生的兴趣及潜能,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引入新课

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实例或设置学生认为是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导人新课,更可以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比如,学习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室或房间人手。让他们想办法侧2地面的周长。学生就汇集游行取得的想办法来解决,从而引出长方形周长这一课题。再如,教学平均数时,可以出示:老师和房东共用一块电表,每月电费要按户平均分,上个月电费50A0元,请你帮帮老师算一算,上个月老师应该拿多少电费?从这样的生活实际人手,学生很愿意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会很认真的投人到数学学习中去。

二、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多次成功的体验使我们知道: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果能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会使学生很容易弄清比较难以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也很容易记牢所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学生很难记清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我们在教学时可创设买卖物品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在买卖物品中去休会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样在双边活动中感悟到的知识学生是很难忘记的。再如:教学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数时,其中有两条简算规律:多加要减去,多减要加上,学生就极易弄混,如果我们创设购买物品的情景,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楚.如120-99,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叔叔章120元去买化肥,一袋化肥99元,他章出100元给售货员,你们看他买化肥之后身上还有多少钱?学生很容易明白给多了,应该找回1元,于是应该这样计算:120-99=120-100+1=21元,从而明白“多减去的要加上”这一规律。学生在自己的探素中得到的规律又怎能忘记呢?

三、选用生活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对于学生刚刚获、得的数学知识,教师仍然可以设里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压让学生联系,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如:学习了初步的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统计一下某一天经过家门口的各种车的数f,并制成统计表。这样,学生是很有兴趣去完成的,从而巩固了课上的知识。

四、用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力f和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去计算一下家里菜园的面积,进而计算一下单产f等。学生就会很明显的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我们密切相关。

总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抓住某些细节,让学生去感悟。在数学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材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细心的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就一定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梁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