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信、梦想、勤劳、勇敢、自立伴随孩子成长

 

 

                                      文/笑琰

 

    在我讲之前,先讲个小故事。

    萍萍去学校上课时忘了带作业。老师无数次要求同学们按时交作业。萍萍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把作业送到学校来。妈妈却说:“我不能帮你去送,你最好回来自己拿。”萍萍开始感到很失望,警告妈妈说,学校老师可能会说妈妈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但萍萍的妈妈这时对自己的责任问题并不感兴趣,她所感兴趣的是教萍萍从亲身经历中获得责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她告诉学校老师,希望萍萍能够自己回家拿作业。

    萍萍有点恼火,觉得妈妈一点也不通情达理,居然在危急关头让自己走回家拿作业,这样准会耽误课程,老师会生气的。但妈妈不让步,坚持要萍萍自己回家拿。妈妈把作业放在门口,然后自己已开始打扫房间。萍萍回到家里想和妈妈吵一架,想使妈妈知道她很恼火,萍萍又想妈妈能开车送她回学校。不料妈妈根本不理会她的挑衅,只若无其事地说:“宝贝,我忙着呢,你现在先回学校,交上作业。我们以后再讨论这件事。”

    放学后,妈妈知道萍萍的火气已消了很多,她耐心地听萍萍诉说,她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感到很难看,就因为妈妈不去送作业,她还得回来拿,妈妈一点也不心疼她。

    妈妈问萍萍:“萍萍,妈妈很爱你,你知道吗?我这样做事为你好,你懂吗?”

    萍萍想了一会,承认了这一点。

    妈妈:“孩子,我给你送了,你下次还会忘,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你为什么忘了带作业?”

    萍萍:“我起床晚了,慌慌张张地赶公交汽车,就忘了。”

    妈妈:“这就对了,忘了带作业感觉不太好,妈妈就是让你明白,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萍萍:“妈妈,我明白了,我想下次我会把作业事先放到书包里的。”

    妈妈:“还有别的办法吗?”

    萍萍想了想说:“我可以在闹钟一响时就起来,不至于那么紧张。”

    妈妈说:“这就对了。如果我把作业帮你送去,你下次还会忘。”

 

    这个小故事。讲了一个妈妈的教育方法。然而,在我们中国,十个家长怕有九个半不会像萍萍的妈妈这样,而是当孩子一打电话来说作业忘家了,马上就会给孩子送到学校。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确实富裕了。当今社会,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基本步入了小康,电脑、汽车在普通家庭普及,富裕了,有钱了,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我自己承受过的苦难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别人有的能给孩子的,我为什么不能。由此,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

    过高的期望,过份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的保护。

    据调查,现在就连农村的孩子,也很少同父母一块下地劳动了。大部分的孩子已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担心,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转变了: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前程就行,家务活和挣钱的事不用孩子操心,不要求孩子为家庭做什么贡献。家长的如此潜在心态使得我们的孩子普遍出现了无情、无能、无责任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

    据调查显示,时下的孩子最缺乏的是:“自信”、“求生存的力量”与“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至于为何会培养出缺乏独立性的“温室花朵”,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由于在精神上、生活上无法“断奶”的亲子情结造成的。所以,现在教育孩子的当务之急,就是斩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英国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较薄弱。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从生活到学习,依靠家长的安排和照顾已经习以为常。孩子升学就业,也要依靠家长奔走操劳,走后门、拉关系,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找工作,家长一包到底。等到孩子们长大成人,还要靠父母赞助、操办婚事,替他们抚养孙辈。有项调查,曾问及某校小学生:遇到困难怎么办?97%的小学生回答:应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先解决。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其弱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国内外评论几乎公认,中国学生考试可以名列前茅,但是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则明显不足,“高分低能”就是他们的结论。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在电视采访中说,研究科学的中国学生缺乏美国人的大无畏精神和自信。他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学生要在科学界创出成就,就必须具有勇于尝试的冒险精神。”

 

    在美国,孩子中学毕业,就要凭自己能力半工半读求学,如孩子所挣钱不足以交学费,父母可以资助,但以后偿还。子女从不希望继承父母遗产。美国的父母,从小就重视儿童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美国儿童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认为依赖别人是无能的表现,以独立为光荣。

    一个四岁的美国儿童在弯腰费力地系皮鞋带,一个中国学者看见后想去帮助他,却遭到拒绝。孩子问:“你知道我多大了吗?”“不知道,但我想你还小。”“我已经不小了,我都四岁了。”意思是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不需要别人帮助。这孩子身上体现的自主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家长的教育方式。

    四岁的苗苗看着妈妈给花浇水,他走过来,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别动,苗苗,你会把衣服弄脏的,把水壶给妈妈,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帮妈妈干。”

    妈妈无意识地打击了苗苗,她使苗苗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降低了苗苗对自我能力的认识。

    其实四岁的苗苗是可以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当苗苗把花浇完就会产生自豪感,我能行,能帮妈妈浇花了,苗苗的好奇心就会更多。

    四岁半的欣欣在自己穿鞋。“来,欣欣,妈妈给你穿,你穿的太慢。”妈妈抱过欣欣,三下两下系好鞋带。欣欣面对妈妈熟练地技巧,更感到自己的不足。她灰心了,伸出脚让妈妈给她把鞋穿上。

    如果妈妈有些耐心,或指导一下,再表扬几句,欣欣会认为自己很棒,增加自信心。

    我们总是相信孩子长大后是能够干成事的,但现在还小,所以不需着急。我们忘记了,从他们出生后,我们就急切地盼望他们能跟我们笑一笑,挥一挥手,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喊妈妈、爸爸,不断地鼓励着他们学习、行动。那时候,我们还有耐心,有意识,因为这里面有娱乐成份,而且说笑都不会给大人带来麻烦和干扰。一旦孩子大了些,行动给我们带来干扰与麻烦,我们就宁愿等一等,等到孩子长大些再鼓励他们做,还是自己动手干脆。

    孩子们有天生的主动性,他们从小就认为自己能干一些事情,如果苗苗总是跟在妈妈身后叫着:“我要浇花”,“我要洗衣服”,而妈妈永远回答:“宝贝,你太小了,去玩玩具去吧,去看电视去吧。”这样的话,当苗苗十岁的时候,妈妈说:“苗苗,来,帮我把洗衣机里的衣服取出来,放到烘干机里。”苗苗可能会说:“妈妈,我忙着玩电脑游戏呢。”或者说,“先等一会,我干吗干吗呢。”结果一天过去了,苗苗还是没做这件事。或者苗苗会很奇怪,这种家务事,干嘛非扯上我,妈妈你不是从不让干吗?……。妈妈还没明白,是她把苗苗教育成了这个样子。

     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再娇惯孩子,还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干家务活、爱劳动的好习惯。

     一个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太爱我了,烧饭怕我烫着,切菜怕手切着……我可不愿在家成为一个娇小姐,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硬不让我干活。”

    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吃完饭后不肯洗碗,客人问她:“你知道小学生守则有一条叫热爱劳动吗?”“知道。”“那你为什么不洗碗呢?”“那不叫劳动。”客人奇怪地问:“那是什么?”她回答:“那叫干活。”

    劳动,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孩子只有从小参加劳动,才能练就各种照顾自己、帮助别人、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在劳动中,孩子可以体会到别人劳动的价值和办事精神,学会生活、工作的技能,培养积极工作、专心致志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信与能力。

    2、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热情。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

    我想到我的学生时代,我有今天的成就,能成为一名书法家和作家,我要感谢我的两位班主任,一位是我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马海平老师,一位是我高中的班主任于塘老师。

    我读小学时是个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升入初一,一次我偶然从一家书店买到一本钢笔字帖,回来后便练了起来,练了几天后不想却得到了马海平老师的鼓励与表扬,马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拿起我的作文本说新国进步了,字写的好了,作文也比以前写的强了。我受到了表扬那心里高兴劲呀,上课下课回家我练字的劲头更大了,练字的同时并不断收集名言名句、优美文章,大概有两三个月,马老师不时地表扬我的字进步大,作文越写越好。马老师的不断鼓励与表扬令我痴迷到了练字和写作文的境界里。特别到初一下学期,当时学校校园里唯一一块黑板报,马海平老师说:“新国,我们学校里的这个黑板报以后由你来办,每月更新一次,怎么样?”当时我兴奋的可以说忘乎所以。一直到初三毕业,这块黑板报一直由我和同学们在办。

升到高中,我又碰到了另一位好老师——于塘老师。于老师曾是河南省一家省报的通讯员,不仅写的一手好文章,字也写的很漂亮,当他得知我的情况后,很快组办了高一年级文学社,让我当社长,并负责高一年级的黑板报工作。

    正是有了这两位好老师对我的不断赏识与鼓励,才不断增加着我的自信心,让我有了要成为书法家成为作家的梦。

    在此,我向马海平老师、于塘老师和各位老师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

    我从我的亲身体会中得出,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内容,是我们父母老师应时刻关注的步骤。

    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起码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家长或老师主观而不问青红皂白地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所以,我们的家长、老师们请你们学会鼓励你的孩子,你的学生。

     17岁的张宁参加学校之间的篮球赛时扭伤了脚,不能参加决赛了。他是学校球队的主力,这次决赛对他们很重要。因为他对这场球赛寄予很高希望,这次比赛的表现可以帮助他进入一所著名大学的球队。张宁在台上看决赛,看着别人在场上跑,他的心都碎了。妈妈替他着急,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宁,我知道你感觉不太好,妈也难过,妈真希望你的脚会马上痊愈。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妈妈的眼泪几乎要流出来了,她太为儿子感到难过了。

    这时张宁的爸爸一手抓住张宁的一只手紧紧握住:“儿子,坚强些,失去了这次机会还会有别的机会,老爸会陪你一起努力。”

    爸爸的话让张宁心情平静了一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许多事情的态度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如果我们对他们表示怜悯,认为他们真是可怜,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孩子就更加自己感到难过,这无疑会加深孩子对自己遭遇的不幸的感觉。他们会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受到安慰和补偿,生活欠了他们一笔债,父母或其他的人应当来偿还。这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不是面对困境,想办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毙,或向他人转嫁自己的苦恼。最糟糕的是这种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会不成比例地加大,一个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来就像他的整个生活都被破坏损伤了一样。而像张宁爸爸能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与开导,帮助孩子面对现实,逐渐形成良好人生观。

    有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报考某大公司,因落榜而愤然自杀。正在自杀未遂之际,忽传他已被录取的喜讯,原来此生考试名列榜首,只因统计差错而名落深山。该生大喜若狂,不料又有消息传来,他被公司解雇了,原因是:此生连如此小小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何能建功立业?

    这个悲剧告诉我们,心理素质太重要了。

  
    让孩子从小培养自学的能力

 

    在数学课上,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在认真思考着,学习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孩子把纸做的圆柱体摆弄来摆弄去,专心致志地想着计算面积的方法,突然他把圆柱体拉出来,变作一个长方形,他一下子明白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他把书打开,查找计算方法,很快就学会了。

    这就是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我们学习知识都有一个从“学会到会学”转化的过程,它反映了一种能力,即自己学习的能力。

    自学能力,是孩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纵观古今中外伟人、科学家,都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如果孩子在校期间,寸步离不开老师的指点,老师教多少,他学多少,不懂得如何自学,等他升入大学,进入社会以后,就不知道如何凭借已有的知识向纵深开拓。

    要让孩子说:“我能行!”和习惯于“我认为”。

    从父母或老师的鼓励“你能行,继续努力!”到孩子对自己和世界说“我能行!”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培养独立自主优秀的孩子,首先要尊重他,让孩子习惯于独立思考。

    孩子最初是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的,他们还不善于思考,总是说:“妈妈说……”,“老师说……”,“阿姨说……”。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早一点从“别人说”转化为“我认为”,“我主张……”,“我说……”别人说表明孩子只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我说”则表明孩子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