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意识教育法”引领学生成长

内蒙古商都县大黑沙土镇小学  程秉忠

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在形成中,再加上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出身环境不同,身心健康素质各异,所以在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形式各异的问题,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育者就不仅要传授好书本知识,还要研究处理好学生的思想、心理、言行举止等来自书本外的内容。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情况,该堵就“堵”,该导就“导”,正确处理好“堵”与“导”的辩证关系。所谓“堵”含有堵塞、阻止、防止之意,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或当问题正处于发生发展之时,采取相应措施遏止其扩大或恶化;或是在事后想方设法消除隐患,防止问题的重新出现和矛盾的再度激化。所谓“导”就是疏导、引导、指导等,具体说就是在思想上要疏导,行为上要引导,方法上要指导。不过,“堵”和“导”两者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堵”中须有“导”,这样才能“堵”出成效;“导”中也要有所“堵”,这样才能“导”得好。没有“堵”的“导”,或忽视“导”的“堵”都不符合辩证法,也不能更好地实现“导”或“堵”的目的。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剧变的新形势下,“堵”和“导”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效果更好呢?根据我们的工作体会,“无意识教育法”具有独到的功效。

所谓“无意识教育法”,这是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即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方法;那要相对于教育者而言,或曰“暗意识教育法”,即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必显现明处,整天喊在嘴上,成为口号,而要有意隐蔽,顺应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无意识教育法”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方法间接、趣味性和情感性浓厚的特点。

这种方法之所以具有独到的功效,分析原因为:

首先,从社会环境看,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普遍感到已经由政治统治的时代进入到了经济统治的时代,现实的人们可以说已经不习惯于在理论说教中生活,而是在现实中生活了。可当下学生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日益早熟化、社会化、成熟化,再加上社会上或家长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使他们对比较完美的单纯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形式外露就会导致教育的零效应或负效应,而采取无意识的教育方法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从无意识教育的本身特点来看,关键是意在调动无意注意的心理潜能而达到教育目的。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往往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识教育法”正是用教育者发出刺激物的特点来挖掘、利用无意注意潜能的一种方法,从而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所以,它可以淡化教育痕迹,有利于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避免和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戒备心理。有利于调动被教育者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陶冶,最终达到转化被教育者的目的。

无意识教育矫正逆反心理,常用的方法如下:

1.根据“一体化”理论,与被教育者保持同体观。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那么你就必须与对方保持“亲近”的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使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为他们说话或是为他们着想,就会缩短双方间的心理距离,对方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心理压力的存在,也就无需存有戒心。就拿“人生观”来说,我们一直讲人生观很重要,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论虽好,作用却不大。而今的孩子最擅于“自我设计”,最注重“自我价值”,都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未来的蓝图,这些想法有的很单纯、狭隘,甚至自私,这时教育者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只是 “堵”而不“导”,结果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导致逆反心理的加重。而运用“一体化”理论效果就很好,如有的教师会以与学生交朋友谈心的方式出现,首先肯定“自我设计”很好,很重要,我在学生时代和你的想法一样。然后通过亲身经历或知名人士的典型事例,说明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的统一,任何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脱离人民,总以自我为中心, 是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只有把个人价值与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社会、对人类作出贡献,在于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2.利用“人性”的弱点,引其上钩牵其发展。即心理学家提出的“登门槛技术”。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含有我们平时称谓的“面子”、“名声”兼“虚荣”之意。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只要注意隐蔽教育目的,就能利用其本身固有的弱点来纠正逆反心理了。我们可以针对有逆反心理学生的实际情况,先交给他一项小的特别任务或对他提出特殊要求,委托一项小的工作,创立一个良好的个别教育环境,当他完成后,再向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对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思想消极,对所学内容或教师的批评又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我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发现你很负责任,又善于思考,你就做我的课代表吧。由于这是对他的肯定和信任,又不是以对不认真听课的制裁措施出现的,所以一般乐于接受。一旦进了这个门坎,再逐步提出其他的一系列要求,就容易使其在“无屈从压力”的情况下遵守,从而使其由不好好听课走向认真听课,积极上进。

3.艺术感染法。运用艺术形式来消除逆反心理,一可以避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直接接触;二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用艺术通过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也就是说艺术美的巨大感召力,不是说教而是感染,不是明理而是抒情隐喻。正因为情感上的潜移默化在艺术教育中居统治地位,因而能使学生在尽情的欣赏中消除逆反心理。比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单纯地讲我们必须爱国,应该爱国,以及怎样才算爱国等,学生接受起来很空洞,并且内化到他们身心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时我们就应利用身边现有的有利条件,使用“艺术感染法”,组织学生观看 爱国电影、电视剧、身边典型人物、榜样的力量,尤其是近现代史的教学录像片,使学生确实从内心感到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还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图片展览,或欣赏一些歌唱祖国的音乐 等等,使学生在欣赏、陶醉中受到感染,加深对祖国的感情。

4.环境陶冶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可随客观注意对象的变化和人的主观要求不断的转移,随之人们就不断地认识这个或那个事物,从而调节人们的活动。所以教育者如能注意变换教育环境,转移学生的兴奋点,就可消除逆反心理。比如我们倡导的环境文化育人,包括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而且根据不同年龄的活动重新设计和安排,就能使学生在一种良好健康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5.兴趣化解法。无意注意的源泉之一就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绪,它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所做出的积极兴奋的反映,由于这一兴奋灶的存在,可以使人对其他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受到抑制。根据这一原理,教育者可以激发学生新的健康的兴趣,淡化逆反心理所指向的兴奋点。为此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论辩会、 读书会、书画展、才艺展等等,把应讲授的教育内容寓于这些活动之中,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都能找到用武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扬自己的特长,并培养出新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从中接受了良好的正面教育。

以上所述只是常见的几种方法,并不是“无意识教育法”的全部,并且这一方法虽然具有独到的作用,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方法,还应与其他方法有机地结合使用,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