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旅途上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东十里小学   黄三周

               

    长期以来,为什么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呢?通过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应该从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方面着手,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1.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创设形象意境,体悟文本意蕴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了阳光普照般的母爱。在意境中,情是被物化了的情,景是被情化了的景,真可谓是“景中情”、“情中景”了,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3.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