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  许士爱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台上讲得神采奕奕,台下的同学听得专心致志,是否每一个同学都真正地听明白了呢?答案不是肯定的。我们每上完一堂课,有没有问问自己,我的课堂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刚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何为“有效”?即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的知识积累量有没有增加,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语文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发展等等。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发挥导入效用  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学生在众多方面能有所收获,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课堂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探求的欲望,课堂上也就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这同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认真地备课、备学生,还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在上课的一开始就要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堂中。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黄河的主人》,我以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导入,学生通过那激昂的音乐都能感受到滚滚的黄河水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再质疑课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自己解答,这样学生势必要认真地阅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又如二年级下册课文《蚕姑娘》、《蜗牛的奖杯》、《台湾的蝴蝶谷》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因为学生喜欢猜谜,如果猜对了就更兴奋。“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教学开头开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的劲头也就上来了。

二、采用分层教学  力争最佳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采取“相同内容,相同进度,相同的目标要求,相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产生“吃不饱”,而学困生产生“难消化”的问题。无法践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新课程理念。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到更多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分层教学能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原有的不同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最好的提高和发展。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方位地备学生,课堂中提出问题应该让哪些同学来回答,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能只盯着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学困生,简单的问题一定要给他们机会来回答,有难度的问题一定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对于练习、测试也应分层对待。这个层次不应是对学困生的最低底限,而是在最低底限的层次上再有一个小的高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否则只会原地踏步走。对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我们应给学生更高的目标。

三、发挥拓展效能  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们语文学科中的“效”绝对不能单单以分数来衡量,分数考的高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效果是好的,效率是高的,这是不科学的。所谓“以人为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真正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指导思想。

二年级下册的《识字1》中12个词语都是和传统节日有关,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第三组和端午节有关的词语时,我给学生拓展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当讲到屈原投汨罗江自杀时,有个小男孩大声说到:“他呆呀,他为什么要死呢?他不会带领军队训练,再把国家重建起来吗?”其他小朋友也随声附和,班上一个知识面特别广的孩子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我第三次教二年级,还从来没遇见这样的问题。除了感叹现在孩子的质疑能力外,还在想如何疏导他们的观念。“你的想法是对的,如果你把‘他呆呀’这句评价去掉就好了。”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后来,我又特意找了个时间给学生较为详细地讲了屈原的故事,使学生对屈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老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机智、教育手段和课堂细节等方面充分准备和思考,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教学,发挥拓展效率,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位,在课堂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确保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