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潮”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冲击

 

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黄家营小学 杨海芹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也越来越好。尤其是我们学校,区划调整后,各种电化教学设备的增加,使学生的信息量增多,教师教学手段也现代化了。

然而,欣喜之余,我却又深深地忧虑起来。就在学校渐渐地变成越来越适宜人的发展的空间时,学生的总体水平下降了,成绩下滑了,纪律散漫了,学习劲头冷了,违纪现象多了,学生脸皮厚了,羞耻心没了;教师的埋怨声多了,脸上表情无奈的时候多了,怀念过去的时间多了……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农村小学教育出问题啦。农村小学教育为什么在这么好的育人环境里,却陷入了如此令人费解的“怪圈”里头呢?是什么缘故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陷进了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改革的浪潮涉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祖国的所有角落。伴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来的,是思想上的巨大裂变,人的思想开始骚动起来。社会在向人才发出呼唤,希望在朝人们频频招手。外出务工成了时下许多农村人用来改善条件、建设生活的首选方式。“人往高处走”嘛,这是时代赋予农村人的绝好机会,这本是绝对的好事,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农村小学学校里的一名教师,我却感受到了这股势不可挡的“打工潮”给农村小学教育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冲击力和必然的破坏性。

   就拿我所带的班级来说吧,班内共有三十多名学生,而其中父母两人双双外出务工或在城里做生意的学生人数就达全班总人数的一半,而这个数字尚未将光是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人数计算在内。从我与学生的谈话调查中得知,在这些家长双双外出务工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每年过春节时才能与父母见上几天面;有的学生与父母见面的时间相对多些,每逢暑假,其父母会托人接他们外出呆上一段时间,开学前又送回来;有的学生则一连两三年都不曾与父母谋面,只能通过电话听筒来重温其父母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大部分父母双双外出的学生,都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从我多次地专程家访中,发现这些与老人一起过日子的学生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听从老人的教导。孩子与父母间尚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更何况是中间隔了一代人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每次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无一例外地都得听这些可怜的老人忍无可忍地向我倾吐他们那一肚子的酸水。这其中的苦衷不是未曾经历过的外人所能理解的。

  通过仔细地观察,我发现:那些父母外出的学生表面看似坚强,实则不堪一击,感情敏感而又脆弱,做事不够负责,常常半途而废,缺乏足够的耐心,意志薄弱,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表现在学习上,作业时马虎、拖拉,书写潦草,甚至是不完成作业,做值日不负责,打扫清洁区借故不参加,有逃课、无故旷课现象,对学业不关心,对自己的作业与测试的成绩满不在乎,学习情绪低落。这些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育的学生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关爱与帮助,成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沉重包袱。教师对这些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尚能及时地进行管教与规劝,但是他们一旦跨出学校的大门,学生则走进了“无法无天”的另一片天地。这些缺乏父母关爱,教师鞭长莫及,而又不愿听从老人教导的学生,极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和影响。加上做父母的因无法给他们精神上的关爱与鼓励,只能在物质上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满足以做出补偿。这种作法情有可原,但却容易使学生形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作风。

     从同事们平时的议论中获悉,这些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是最令教师操心的,违纪现象屡教不改,为所欲为、目无尊长。试想,一头是起早摸黑、含辛茹苦地拼命挣钱而又满怀希望的父母,一头是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循循善诱的教师,而在两头的中间,却夹着一个半生不熟的烫手芋头,这种局面的现实存在,势必会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不良后果。

    大量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是导致农村小学教育陷入困境的因素之一,这点是不容置疑的。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广大家长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