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多元化学时观念"的必要性

    哈尔滨市呼兰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新华

 

         我们在运用创新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深刻体会,就是要改变对教学时间的理解上只以课内教学所需时间为准的一元化计时观念,而必须要“抓两头,带中间”,把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实践所需要的时间与课内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一并计算,即所谓“多元化学时的观念”。其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如下;

一、 教学的涵义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教”与“学”已成为两个各具等位性,相关性、统一性、互动性的整体。这里的“教”与“学”应该理解为分别由教师和学生各自发出的行为,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由这两个行为构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共同行为“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自然也成为一个统一的时间单位,这个统一时间单位,即应包括学生在教师直接指导下的课内学习时间,也应包括学生在教师间接知道下的课外学习时间,而后者所需要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前者。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实践,就无法在课内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又怎么能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在考虑课内教学所需要时间的同时,必须要“抓两头,带中间”,即:让学生搞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和课后的复习巩固,以此,确保课内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多元化学时的观念”,把学生在课内外所能用于学习的时间,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数,并以此为据,来确定课内的教学内容、“三维”目标、运作步骤、互动过程和实施的方式方法。

  二、课程改革已确立了“多元化学时观念”
    
随着以普及新教材为标志的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构建创新课堂,实现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成为得到广大师生认可的基本教学方式。按照构建创新课堂的教学理念,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行为上,必须体现“五为主”。即以学生的全员和全面发展为主,以实施整合的体验课程为主,以师生的积极对话,交流互动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以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为主。这就要求为了能够充分运用课内的有限时间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和互动,搞好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要在课外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预习性的自学或实践性的体验等活动,如果在每节课开始前不给学生安排足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认真预习,那么,仅靠课内的有限时间,就无法开展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和互动,更无法发挥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仔细研究现行的中小学新教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教材内容,都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预习、实验、观察、调查、经历、体验,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依靠时间,尤其是在学生学习时间中占有很大比例的课外时间,更应以高度重视并纳入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践已证明了“多元化课程观念”的可行性

做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对自己任教的学科负责,经常采取各种教育教学方式,以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但是,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各科教师都过高地估计自己任教的价值,在教学的课业分量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缺乏“多元化学时的观念”,只是一味地增加本学科的课业份量,安排本学科的课外活动,这样,势必要使各科在课外时间的分配使用上发生冲突。为了不断地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任课教师要尽量缩短学生学习每节课所占用的课内课外时间,切实做到“少时高效”。

  其次,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进教学效益,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具有休闲性、趣味性、锻炼性、知识性、体验性、探究性和教育性的课外活动。搞好对课外时间的开发利用。例如,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本地的风景名胜、动物园、植物园进行旅游观光;发动学生观看电视或其它网络媒体中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地球的故事》、《走进科学》等科教节目;举办“夏令营”,“军训营”;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老军人、老干部、老工人、老农民,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状况;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知识,加深了体验,增强了实践能力,陶冶了思想情操,从而,为求知练能奠定了广泛而扎实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借时增益”。将多元化学时的观念发挥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