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思维

                      山东庆云马周明德小学     张秀芹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创新素养,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创新思维。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在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语文学科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语文学科的特质会影响到学习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又可以称之为这个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小学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牢基础、开拓思维的关键。同时,小学阶段也是人一生中想象力、创造力和可塑性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就象是无瑕的白璧,凭借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绘就自己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以毋庸置疑地说,语文老师的素质个性及教育教授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书育人,教书只是过程、方式,而所有这些的关键都在于“育人”。教书可以通过勤奋的钻研来提高;而育人,则需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创新思维来获得好的效果。缺乏教育思想的深层滋润,把握不准创新教育实质的课堂教学,难免给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故作之嫌。  

语文教育创新思维的最终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善于捕捉并反思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把他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创新性思维才会获得它的实质性内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说:“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在创新教育成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最高目标的今天,提高教师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而从实践层面考虑,语文教师创新思维建构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师对思维对象缺乏足够兴趣,他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进行创新思维,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缺乏动力机制的思维活动是难以结出创造性成果的,为应付检查的课堂教学只能技巧性地留下创新的“外晕”。同时,缺乏先进教育观念的引导,将导致对研究对象的视而不见,缺乏应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创新思维根本无法展开。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研究对象的兴趣,不断捕捉灵感,锻炼创新思维。

二、确立批判态度和怀疑精神,形成问题意识。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欲望,要破除传统习惯模式,敢于质疑,敢于突破。语文教师如果把目前的教学内容、教材、活动方式、教学情景、组织方式和教育方法、手段等看成锁定的真理,只要照搬、照抄、照转就行了,那么,这不是激励自己思维创新,而是停止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做法应是用最优化的思想革新教育方式,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美感体验重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丰富的充实。

三、学会反思。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革,使之更加合理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反思也就是悟性,常常反思、常常琢磨,怎样讲才能使学生听得更有兴趣,更加明白,更有效果,遇到突发情况怎样处理。通过反思,不断积累教学和实践经验。因为教材的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有些东西别人是无法教的,也无法帮的,靠自己反思、积累。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进行批判、调整和构建,才能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个人的教育哲学。

四、不断接受反馈信息,促进创新思维发展。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出和反馈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反馈更为重要。教师的创造活动是否有效,要靠反馈来检验,同时,信息反馈又是教师进行再创造的动力。创新思维不是能在短时间内或经过几次训练就能形成的,它是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探索、创新、再总结、再改进循环往复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加快这一过程的关键,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课堂上,你及时发现了学生在接受某一知识时的困难,便要马上改变方法或变换角度来讲解。这种转换是要通过思维的创新来实现的。这样不断接受信息反馈,不断地创新,就能加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锻炼意志,养成敢于探索,勤于探索的习惯。创新思维是一种极其艰辛的劳作,如果语文教师不能长期地沉浸在研究对象中,对思考的问题进行概括演绎,也不管你对所研究的对象兴趣有多浓,要取得创新思维的成果是很困难的。举个例子说,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就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能够掌握的,只有长期潜心研究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各种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学生创造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正确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活动方式,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选择和创造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如果仅靠一时的小聪明,心事浮躁地去对待研究对象,可以说不会有真正的建树。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把全部精力投注其中,不断锻炼勤于探索的意志力,创新之花才能闪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认为将博学慎思笃行结合,才能成才。从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学能够扩大一个人的知识面,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知识,但另一方面,学也会使自己迷失乃到消解在所学的知识中,成为唐朝李善式的人物,只有将批判性的意识导入学中,学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才能学以致用。从思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思能够使人对知识的真伪作出鉴别,甚至使人突出真知灼见以指导实践。但另一方面,与学、行相脱离的思也会失去生命力,蜕变成想象力的任意漫游。从行的角度看,一方面,行可以鉴别思的正确性,通过不断反馈来丰富、创新知识,但另一方面,没有学和思的引导,行会成为一匹恣意狂奔的野马,失去他们的方向和目标。语文创新思维的建构,需要教师把学、思、行紧密结合起来,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包括语文教育知识在内的各种价值的知识,以深厚的思的力量去解析、提升所学知识以知道实践,以勤勉的行检验所学所思的信度和深度,语文教学的创新思维之泉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成功的语文教育先驱者无一不是学、思、行统一的典范,叶圣陶先生以其丰厚的学识涵养,理论联系实践,廓清了语文教育的阵阵迷雾,再现了语文教育的峥嵘面目。针对目前语文教育埋怨之声不绝于耳的现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肩负历史的教育创新思维,开创语文教育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