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施新课改————走进新课堂

 /张艳丽

 

新课程改革是我们教师目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一个新课题,以前传统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改,这是势在必行的,至于如何实施,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感到迷茫、恐惧,有时不知所措。不改不行,改,如果改革失败了怎么办?毕竟我们没有经验,如何向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交待?所以不知该如何面对新课改,经过我多次到外地不断的学习、反思、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个人对新课改的几点见解,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变“讲堂”为“学堂”

学生的学习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如果总怕跌跤而扶得过多,甚至以抱代走,那根本不可能学会走路。长期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讲代学”、“以讲代思”、“以讲代练”的现象,致使相当一部分对数学毫无兴趣可言和辍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止了他们的潜能发挥。

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所能代替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学生自学。“引导——自学”是对“教”与“学”的操作定位,“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的本质是自主学习。引导主要是教师要做到两个“善于”:善于把教材中的结论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善于设计开放型和探索型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自学”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猜想、尝试、探索、质疑、实验、操作、讨论等自主学习的行为。

主体性原则是教育中的根本原则,涉及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呢?“教勿越位,学要到位”原则。

“教勿越位”,即每节课教师的教学不超过课时的1/3,并做到“五个不要”:学生能懂的不要教;学生能说的不要说;学生能做的不要做;学生呢个探索的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不要暗示。

“学要到位”,即学生应做到“五个我能”:我能读;我能做;我能说;我能问;我能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引导——自学”,不仅是一种教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教给学生的是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的得到的是持续发挥的能力,培养的是终身学习的习惯。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变强制被动的“要我学”为内在需要的“我要学”,变方程化的“学会”为改变行为能力的“会学”,变解释性的答案为质疑性的“会问”。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讲堂”为学生人人参与教学的“学堂”。

“做学生化的教师”

如何实施“引导———自学”这一教学模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要“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尊重其个性,深入其心灵,赏识其进步,挖掘其潜能。备课时,教师既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课文看作是来涉猎的新知识进行阅读自学,以体验学生阅读时可能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又要居高临下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挖掘出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再设计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确定哪些地方应给予点拨。上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

“一个不会自学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会自学的学生”。只有当教师成了学生化的教师,学生自然也就成了教师化的学生,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形成了,课堂上学生身心自然放松,心情愉悦、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在教师、学生、教材的相互对话中,逐渐形成问题学生提、疑惑学生议、答案学生辨、结论学生得的局面。

阅读教学教材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的重头戏是“我能读”。语文强调“读”,这好像是在情理之中,数学也强调“读”就难免让人心生疑问。“课本是最好的老师,请你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新教材的编排内容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观察,再探索,就像观察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如何开花、结果,数学教学也如同生活一样绚丽多彩、趣味无穷,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里。
                          作者:河南省滑县牛屯镇第一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