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解读

甘肃成县陈院初中  武旭明

 

   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阅读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一、 多元解读要以文本及其背景为依据

  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是离不开文本的,否则将是无意义的牵强附会。深入研读文本是多元解读的基础。而文本自有其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背景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文本的形貌和精神。文本还有其内构的语言的、结构的、情感的等等要素。这些是构成多元解读结果的最基本的要素。我们平时所说的“先读厚再读薄”,讲的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阅读时有思考、质疑、想象、分析等等思维活动参与的复杂的阅读活动,这些活动自然都是以文本作为基础来进行的。

    二、把握特点,实施多元指导

  拿到一个文本,教师必须对其中的词语进行深度把握,哪些词语学生容易读错、写错,是学生通读课文的障碍,须集中教学;哪些词语只需联系上下文意会;哪些词语要在文本中反复品读,深刻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一切了然于胸,而且要有明确的解决策略和方案。词语教学要避免走入误区:并非所有的词语教学都得在第一课时完成,并非所有的词语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并非新词才是词语教学的对象,词语的理解并非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既不能陷入—元解读的泥潭,又不能进行盲目的多元解读。元解读必须以作品的主体内容为依托,着眼于整体,既不能抓住局部或片言片语,也不能架空作品、脱离时代背景来作一些想当然的理解。

    三、要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不要因为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放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新课程下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应该是自主探索与动引导相结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角色。实际情况中,中小学生受生理、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完全的自主学习是做不到的,如果已有的文本学习完全让学生自由探索,抛开文本内容延伸到无限的课外,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探究时间,其结果只能是毫无效率地盲目无度探索。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误解,对学生的见解与观点总是以所谓“见仁见智”来加以肯定,不敢也不善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课堂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没有了“主心骨”,于是文本解读难免流于肤浅的表面,难以深入。有时候偏离方向,在课堂讨论时失控,因此,教师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宽容不等于迁就,因此,新课程之下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多元解读应该在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下进行。

    四、要辩证统一地看待“多元解读” 与“一元解读”

  多元解读的过程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介入的复杂的动态活动过程,既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新的意义的动态过程,又是一个断地逼近和再现作品本来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单一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一元解读”的需要与趋势;而阅读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多元解读”的必然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性的组织课堂论,要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读解、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明白,解读首先是一种对文本及其作者的认同,寻找作品的最基本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从他人不同的角度,读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有意义。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读出“多元”,而是能把“一元”读出来,“多元”总是在“一元”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含义都没有理解,又怎么能奢谈进行“多元解读“呢?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反复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探究体验方向,由多姿多彩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多元解读”逐渐向具有意义上的共同指向性的“一元解读”无限逼近,最终到达两者的和谐辩证统一。 为此,我们应该科学辨证地看待“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共存共生关系,避免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总之,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以此来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以此来打动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波澜。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