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提问 

山东省高密市第二中学   綦红梅

提问是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充分运用好这一手段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常教学的提问,除了把握好时机以外,关键要设计好题目。所提问的问题不能是一般的简单是非题,而是要抓住地理事物的发展、联系而提问。必须遵循启发性原则。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选择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水循环”时,问学生:“你是否想过,下雨后雨水到哪里去了?”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进入思考,最后在学生欲说不能时,再启发他们,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什么是水循环”。

其次,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地理事物的发展条件和过程。何地理事物都具有客观发展变化的条件和规律,要挖掘它的发展变化的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明确这些条件。例如讲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时,先让学生回忆:①“季风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②“从海陆位置上看,我国处于哪个大陆和哪个大洋之间?”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明确季风形成的原因和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最后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第三,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地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如果在提问中抓住这一关系,就能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就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例如,讲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如果把一个地区的所有树木都留下,不砍伐,结果会怎样?”;②“如果把一个地区的所有树木都砍伐下来,用于工农业发展,后果又会怎样?”。学生可能会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砍下,这将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留下不砍,这样不能满足工业、农业和人们生活的需要。通过这一提问,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人类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的道理。

第四,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各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条件彼此都有着内在联系。如各地的植被与其气候、土壤条件关系密切;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植被等条件分不开。因此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提问,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第五,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的认识是有顺序的,是由已知认识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如果所设置的问题,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步步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成功并得到鼓励时,他们会更认真思考,更愿意回答更多更难的问题,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学生智力,能引起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展,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