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务本教语文,返璞归真闯新路

——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综述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中部      张本良

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教绿色语文,走生活化之路。简明地讲,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这一理念的形成绝非突发奇想,制造夺人眼目的新概念,而是对语文教学求实务本、返璞归真这一本质深入思考的结果,是对著名教育家洪宗礼先生“语文教育‘链’”思想的传承,是对洪宗礼“五说”观、“双引”观的延伸性实践,是有着厚实的积淀和明晰的教学策略和发展目标的。

洪宗礼先生的“语文教育‘链’”思想,具体体现在他的“五说”和“双引”语文教育观上。“五说”语文教育观,具体包括工具说、导学说、学思同步说、渗透说、端点说。“五说”语文教育观是洪宗礼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是他语文教育“链”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柱。这一教育观是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作用以及与教学的关系作了严密梳理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全面而系统的语文学科教学体系。用洪先生的话讲,“工具说,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谋求文与道的统一,旨在取得‘双基效应’;导学说,阐述教与学的关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旨在取得‘双边效应’;渗透说,论述语文与生活、平行学科的联系,探求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旨在突破旧语文教学的封闭体系,实现‘开放效应’;端点说,注重分析标与本的关系,把当今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未来学习、运用语文的一个起点,把语文学习作为一个长过程来对待,追求语文教学的‘长期效应’”。可以说,洪宗礼先生的“五说”语文教育观运用了系统论的思想和矛盾法则,揭示了语文教学内部诸多方面的矛盾统一关系,使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教与学、学与思、内与外、标与本等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从而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实现了语文教学结构的科学化与最优化目标。

洪宗礼先生的“双引”语文教育观,又称“双引”教学法,“双引”即引读和引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和写作;第二层含义是,引导学生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鼓励学生广泛而熟练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洪宗礼先生的“双引”观旨在突出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同时也确保了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双引”观在实践中凸显求活、激思、质疑的特色,强调教师要善于思考,要具有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强调要相信、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强调要构建互相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通过认真、深入地学习洪先生的“五说”和“双引”语文教育观,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所出现的一些弊端,深刻地认识到,洪先生的“五说”语文教育观不仅完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更对我们语文新课改如何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自高中语文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洪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实实在在的落实,初步走出了我校求实务本、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之路。

2008年,语文特级教师董旭午老师加盟了我们的团队,他带来了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专题研究和相关成果。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董老师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发现其与洪宗礼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同脉延续和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对接,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读回归生活本源,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实现生活化,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对传承、弘扬和发展洪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矫正新课改中所出现的一些弊端将会更加充满智慧与活力。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学习、研究和传承洪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将二者加以整合,逐步形成了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鲜明特色。

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具体践行时遵循三条主线,即阅读教学生活化、表达教学生活化、知识能力积累生活化。

一、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我们着力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生活”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展开教读工作:

1)引导、启发学生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咀嚼、品味、感悟词的选择、锤炼和排序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我们要求学生读文章一定要用心,口到,眼到,手到,更要心到,要留心思考文章中那些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传神的词,决不轻易放过,尤其是对那些属于非常规用法的词语,要倍加关注,回归生活,展开联想,深入地思考、探究,加深体验,真正领悟作者在用词上的良苦用心。也只有这样认真地玩味,学生读文章才会更有趣味。

2)依情据理着实探究句子的锤炼、变形、衔接等问题,启发学生去感受、思考、领悟。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启发、点拨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和作品的生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活情理,充分体悟这种特殊语句的特殊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等维度依情据理地感悟作品语言,领会作品神韵。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内学得本领,在课外从阅读书刊、观赏影视节目甚至倾听别人说话等活动中练就本领,直至形成较强的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依情据理切实探究课文布局谋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理清文章层次的水准上,还要更进一步引导、启发、点拨学生探究文章如此布局谋篇的道理,使学生能真正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到作品的奥妙。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段落之所以有先有后,往往也是依据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题来安排的。我们的做法是,每教一篇讲读课文,都要围绕作品的布局谋篇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归到作者生活、文本内涵和现实生活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深入的探究。不仅如此,还结合教学进度,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真正明白说话、为文的门道,让他们学会读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我们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确实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驾驭文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2.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读出“课文”来。我们还以课内教读为依托,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读出“课文”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语文的存在,领悟到说话、为文的门道,并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历练语文,养成语文意识,提高语文素质,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实现生活语文化。

二、表达教学生活化

教学实践中,我们着力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落实“学”的根本点,让学生掌握课文谴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生活情理。坚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利用指导学生阅读的契机渗透写作指导,并结合学生对生活情理的体验和感悟来进行指导。

2.落实“写”的着力点,让学生在揣摩、领悟中学会写作文。指导学生去联想、想象、思辨和感悟,并将这些联想、想象、思辨和感悟写下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并使之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

1)抄读积累,释放求美之心。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文摘本,专门用于摘抄精彩语句和语段,每周抄读600-800字(节假日不间断)。每学期将精彩文摘编印成册,供全体学生分享。

2)思考练笔,释放求真之心。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记本,每周拣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一篇或几则周记,每次600-800字(节假日不间断),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常请老师检查、批阅、指导。

3)参加社会实践,释放求诚之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节假日外出参观、踏青、旅游。围绕这些活动,作专题指导讲座,指导学生写出活动体会、总结或专题报告。

3.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写出个性来。提倡、鼓励学生在追求“博”的基础上追求“专”,根据每位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并努力做到生活化。这样做,既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可促进学生视野的开阔和文化品位、精神境界的提升。

4.课堂作文生活化,让学生“抄”出灵气和大气来。在探究课文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生活情理上狠下功夫,使学生作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更符合生活情理,更富有生活的智慧,更生活化。

5.增强两种意识,鼓励学生创作出灵动的美文来。增强对话意识、借鉴意识。学生写作文可以采用与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自然等进行对话的形式,进行有创意的写作。鼓励借鉴、创造一些非常规的表现形式来写作文,如电视节目的主持形式、网上交流的形式、应用文形式、采访录形式、戏剧小品形式等。鼓励创新、鼓励创造应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三、知识能力积累生活化

积累生活化,在这里是指积累词汇、词语、素材要生活化,在此基础上才有创作的生活化。

1.积累词汇生活化。这个环节既有利于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2.积累语句生活化。这样的作业既是学习、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提升境界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养成作“文摘”的学习习惯,更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3.积累素材生活化。这是一种以课文为例、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指导策略,可以充分发掘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性、引申性、辐射性思辨,而后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思辨方法到课外书籍和生活这本大书中去撷取、积累更加丰富的素材。

我们深知,我们所构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尚不完善,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放开手脚去做的条件和环境还不够成熟,今后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我们一定会坚持不懈地把这条特色语文教学之路走下去,坚信这条特色之路会越走越宽,成果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