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 的运用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乾立

    一、善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引导性问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并帮助学生学会共享探究活动中的信息。教师在设置和应用“问题”进行提问时,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或独立的探究活动。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应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来回答问题。不能简单要求学生叙述所获得的信息,而要尽可能把目标转向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潜能。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预测,为他们的解释提供证据,对实验得到得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反复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等等。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也不同,如: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等。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在开始一项新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引导性问题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围绕调查结论对重要概念展开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前将引导性问题编制成探究活动卡,这样可以帮助一些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清晰的问题线索。

二、通过“问题”识别学生的反应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这些都折射出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识别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同时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丰富、调整自己的理解,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和外显化。

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了学生的回答,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了学生的反应。识别学生的反应不是逐字逐句地重复学生的话,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评论引入到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共享他人的观点,实现学生对自己元认识策略中漏洞弥补。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是要提出问题,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点评。在有些情况 下,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清楚或者不完整,在了解学生的反应后,教师应根据这一类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水平相当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帮助学生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三、利用“问题”有效指导学生理解探究活动的精髓

问题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不断达成最终的学习目的,因此,应用问题进行探究教学的第三步就是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逐渐发现事物或事件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挑战并扩展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逐步构筑自己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提升探究技能。在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讨论当前的理解,陈述自己的解释并为它辩护,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来看,这是最后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一步可以引导学生学到活动的精髓,这也是达到最终目标所需要的。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学生的指导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如,学生中出现相互矛盾的回答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举相反事例或者进行解释的方式与他人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但必须要有证据。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反馈更直接地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