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河南省滑县高平镇一中教师    尚瑞红

 

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意义在于:从个人前程来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倡导积极的人生,对国家来说,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对国际意识,要培养学生懂得面向世界,挑战未来。

一,中学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历史科目承担着培养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发展人的智慧的特殊使命。但就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现状来看远没有达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新课改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在三维目标中,它努力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将思想教育发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培养健全的学生个性和完善的人格。 

二,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说,情感是通过对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有其必要性,那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而要建立这种情感,在历史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同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施之以情感教育。其次,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能性在于,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有大量的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恒言警句。班超投笔从戎、立马横刀;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使人产生豪迈之情。万里长城横亘神州;千里运河纵贯华夏,使人产生自豪之感。苏武“吞毡饮雪,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傲骨;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使人产生敬慕之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都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好材料。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其可能,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垂训,到近代李大钊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 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对历史充满了爱的心灵释放。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历史教学使学生获得的不光是从理智上,更是从道德上、美感上、心理上获得的一种熏陶和沐浴。它与“冷漠主义”、“客观主义”的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把学生视之为生命的活体,把历史视之为灵动的活水,使“教”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成为了一个教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