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科目,语文的考试分数是最低的,语文教学究竟该如何改善才能使得语文在学生眼里不再枯燥乏味,使得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能够和谐共存,本文在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任何学科的教学,如果完全是照本宣科,都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学实际是一种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因此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思维训练,领略文章内涵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三、改善文言文学习环境
  相比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实际上,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在教授文言文之前不必急于肢解它分析它,大可以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
  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能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