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兖州市颜店镇中心小学  张安运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贵在点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一点,能使学生对于课文的要旨了然于心;教师在有疑问处一拨,学生便能顺利自解疑难。 “点拨”手段的恰当应用是探究优化课堂教学最佳途径之一。

一、捕捉闪光点,适时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同样要讲求时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意外的“奇想”,尽管有时与课文的学习扯远了,但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必须适时点拨。一位教师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插图。教师先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然后选定思维训练点提问:“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有学生回答:“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也有学生回答:“乌鸦可后悔了,心想: ‘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众多学生想到的是乌鸦伤心后悔,不断自责。但有一学生却回答:“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过我,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这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教师却敏锐地感悟到这位学生是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随即笑着问:“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去吗?”学生回答:“不会了。这下子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的。”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借机教导学生:“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去对待。过于自责也是没用的,应努力改正错误。”尽管这位学生思维活动中展示的与寓意不够吻合,但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孩子面对挫折的乐观心态。教师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点拨诱导,会扬起学生个体再创造的风帆。

二、巧设支点,适量点拨

点拨在操作时,教师要找准“支点”,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小虫和大船》结尾段只有一句话:“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这句话紧扣题意,又是全文的总结,有画龙点睛之效。在学生搞清题意中“小虫”和“大船”是怎样联系起来后,教师就把理解课文的思维支点定在结尾段,让学生说说读这一段时应该强调哪个词?有学生提出重在理解“毁”字。教师点拨,还应突出哪些词?有学生提出还要突出“竟”、“小”和“大”。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小虫毁大船让人意外”。接着,教师又追问:“小虫为什么毁了大船?怎么会毁了大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寻根究源,仔细阅读全文。这样以文尾之“点”,牵动的却是对整篇课文“面”的梳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蓄势待发的情感闸门。

三、亮出“疑点”,适路点拨

思维的轨迹是多向的,即对任何问题都善于多方面进行思考;思维又是多元的,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层次来进行思考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写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由于教师重视,学生大多数理解了下半句的意思,但有一学生提出:“‘我’为什么会受‘骗’呢?”这是教师忽略的问题,对此如何进行适路点拨?教师先给予提问的学生以激励,然后让全班学生再读全文,找出作者的两次观察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明白了:第一次只注意到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第二次才发现群鸟嬉戏的景象。老师指着插图上的大榕树,问学生:“你的眼睛真的骗了你吗?”学生回答:“还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到‘鸟的天堂’,才没受骗。”教师:“在这个‘骗’字上,你们悟到了什么?”学生:“认识大自然必须要全面。”这样,在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娴熟的赏识点拨技巧,唤醒了学生内存的潜力,使学生的智能活动更灵敏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