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兖州市颜店镇中心小学  张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休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苦学为乐学。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等等。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在语文阅读课上,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堂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反复地唠叨,这样学生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然后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 适合的课外读物
  (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应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

总之,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