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认识

                        九江私立陶渊明学校   吴崇江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地教改呼声此起彼伏的今天,学习课标,参悟课标精神内涵,是我们教育者改革课堂教学的前提,更是教改实践出成效的关键。在这里,笔者也来谈谈对初中语文《新课标》浅拙的认识。

      一、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教育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注意:目标,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教材,要用课程意识来整合;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训练,少一些常规练习,多一些个体情感的表达;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三、目前需要解决(改进)的问题 

1.单元组合。

笔者认为教材在组合单元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先定哪几课为讲读文、自读文和课外阅读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篇章,再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到具体课文。正确地多元解读教材。并不是所有多元解读都是正确的,应该是建立在整体理解基础上的解读,对待不正确的多元反应也要敢于否定,但必须以理服人。研究如何“随文而教适度有用”的语文修辞和基础语法知识。对于新教材主题单元的八九篇课文,教师要学会选择地教,整合地教,开放地教,策略地教,要与其它教师合作备课、合作地教、合作进行语文教研活动。新教材的有效备课单位是备课组,建议备课组分工合作,比如每个老师重点备几个单元的课,然后组内交流,也可以备好一课的老师上整个年级的课,更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到课外找课文来教。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②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搞好二度备课,尤其是备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可能”;“生成”来自于互动,包括生生、师生、甚至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2.知识序列的认识。

①由于语文教材不断翻新,而且目前所用的新教材知识序列几乎没有,写作序列更是没有。笔者觉得教师要知道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文章的语文基本素养用途,诸如这篇文章在语文习惯积累养成教育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在阅读信息筛选整合概括感悟上有那些值得历练的,在写作方法谋篇布局语言文采上有那些值得借鉴的。 

②新教材的主题单元给教师的困惑。

语文知识、能力发展、习惯方法怎么来体现?知识分为三种:一是陈述性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体文学常识等,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静态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教会知道学生如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让学生去操作等,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动态知识;三是策略性知识,优化解决问题程序的知识,据说新教材比较强调策略性知识,笔者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意见。 

③阅读教学希望的突破:过去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教材为本(或者说是以教参为本的),包含三个领域:知识领域是学什么;操作领域是怎么学;情意领域是思想的提高。看上去是三个领域,而实质上还是知识层面的成分较大。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 

3.配套练习的编写和选用。

这是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做有心人整理搜集教学资料,建议参与到编课外读本和训练题,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 

评价注意“实”、“活”、“新”。 

目标定位实。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从长远来看,在人文关怀(以文育人)、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写作借鉴、素材积累方面有促进作用吗?常态下平实。你的课对同类学校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平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待完善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教学有实效。 

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虚幻”开始,后多写熟悉的“真实”。写作要有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

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

4.发挥《新课标》对课堂教学引领的作用。 

课堂要突出“五活”: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思维活跃也是智慧语文的标志,以文育智,智慧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智慧是“读出文本”;第二个层次的智慧是“读出作者”;第三个层次的智慧是“读出自我”。思辩能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也要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己任。 

“活”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营造的问题,但是不是师生、生生都互相尊重?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活跃?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和老师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批评。 

“活”课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教是为了少重复教,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对话。但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时间太少的就没必要设计成讨论活动了,直接请学生发表见解好了;也不能有“讨论”没“碰撞”,有思维碰撞才有思维深度,讨论因需而置、因时制宜,但都需要指导;讨论要适时、有效、有意义,答案一见便知的和跳一跳也达不到的根本不需要讨论。“导而弗牵”不是绝对的,以导为主,必要的牵也是必需的——讲课有时是需要设思维的套的;恰到好处地表演也是需要的。另外,讲多讲少也不等于课的好坏。当然,小组合作不能有“形”无“实”。与其让学生做无谓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的讲,语文课堂毕竟是产生人格感染力影响力的场所。

“新”的第一个表现是有教学创意。用王蒙的话就是“亏你想得出”。有教学创意的课一般还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 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课文PPT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 

    四、具体培训措施 

1.校内成立新教材课堂教学教研小组组进行专业领航。分年级建成备课组,重视本校备课组的通力合作。新教材要求备课的面特别广、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点特别多、领域特别宽。备课组活动在“定主题(篇目)、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的基础上,建议每个单元活动一次,第一次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对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法处理达成资源共享。 

2.同文异构是提高驾驭新教材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材整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选择、有组合。资源开发:对教材进行全新诠释,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富有创意:有没有自己想出的新点子,课堂氛围上有没有活泼些,在育智的思维发展上是不是有了实效,学生是否更喜欢了这门学科。 

    在这个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者必然承担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担。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拂,将会绿遍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新课标的内涵与精神的领悟与运用,也将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的春天将会万紫千红、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