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味”课堂

江苏省滨海通榆小学 曹向红

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怎样为语文课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呢?下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动情诵读,读出语文味

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这一层面的朗读应建立在读通的基础上,以理解感悟为手段,读悟相融,读中穿插体验、讨论,使学生能够内化作品的语言,并与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

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二、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语文课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重视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

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的确,对字、词、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热闹有余,而在真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却很欠缺的背景下,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咀嚼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三、引导想象,写出语文味

有人说:什么是“语文味”?说到底就是要看课堂上学生有没有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教师有没有教会学生一定的语言技巧……这话自然地让我联想起了一个似乎已淡出小语课堂的老词“语言文字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文字训练应有其新的涵义:它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另起炉灶”,不是为训练而训练,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孰不知人文性一直寓于工具性之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倘若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

因此,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应该大胆地、扎实地、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和新课标中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是一致的。毋庸质疑,语文课是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掌握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并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