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第二中学 殷擎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信息技术课也成为初级中学的必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很差,学生疲惫不堪,毫无学习的兴趣,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就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件》这一课我们可以设计 “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确立三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会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二)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 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新龟兔赛跑”。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这种做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以上教学策略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  

 其具体做法我认为应有如下几点: 

1、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要有效地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首先需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教师要适当加以辅导。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自学加辅导的方法,学生就会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的状态。 

  2、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来,教师再将新知介绍给学生,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建立对新知识的认知。 

  3、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4、培养兴趣,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无论是设计任务、设置认知冲突,还是教师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5、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会独立思考。要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最具优势的学科,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主体性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师要敢于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