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题研究成果选登

新课程理念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黔西南州晴隆县光照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陈永辉  岑官选  舒佰康 孔 杰

 

内容摘要: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需要新设计。新的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优化和物化的体现。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反映阶段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对实际教学有指导作用;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日臻精致、完善,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对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新理念 构建有效  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战场、主渠道。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课堂是主攻点或切入点,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新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教师如何才能建构起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呢?我想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明确新课程到底在呼唤什么样的新课堂,也就是要把握新课堂的基本特征;二是要研究新课堂应该怎样进行设计,也就是要掌握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和新策略。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对课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要着力培养五种人:即乐学语文的人(兴趣领先,快乐第一)、会学语文的人(学法指导,重中之重)、具有文化底蕴的人(积累感悟,尤为关键)、善于运用语文的人(学用结合,实践突破)、具备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三维目标,立体推进)。而要实现培养五种人的目标,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快乐、对话、开放、感悟和探究的语文课堂。 

一、构建快乐的语文课堂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快乐。”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要求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理念(即情感交流的零距离、师生互动的零位差、教学效益的零损失、素质评价的零功利)的前提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课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让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    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多是批评的教育、挑错的教育,孩子们犯点错误就不依不饶,有毛病就批得狗血淋头,实质上那不是在对待学生,而是对待敌人。而教育应该是充满激励的教育,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提出的二主(以激励为主、以训练为主),其中之一就是以激励为主。那么,怎样使教学充满激励、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主要采取三条策略: (1)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 (2)民主平等的原则,多和学生对话、商量; (3)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比如,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些吗?  

3、充满赏识,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赏识能使人快、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可能赏识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同时,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更有赏识性和期待性——善待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回答问题中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学生无错原则。学生无错,是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动辄就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这样的语言来刺伤学生,而是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敢表述,不求标准答案。比如,一次一位实验教师让学生说出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说:老师,你左手的苹果破损了。老师马上纠正说:这个苹果表面有痕迹,不能叫破损。又如,某老师将刚愎自用读成“fù”,一位学生当即举手反对:老师,您刚才读错了一个字,应该是刚愎()自用’”。这位老师答道:哦,你们查的是《新华字典》,我查的是《康熙字典》。试想,这样的情形多了,学生还能积极表述自己的想法吗?还能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吗?与此相反,另外一位实验教师是这样做的:在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随意找到了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语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老师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同学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但他始终没有回答,老师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皱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具有多元的、激励性评价,学生会不高兴吗?还会心理不安全感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每位教师去寻找到学生的长处,提供了理论基础。 

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说学生不行就是学校不行、教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欣赏是一种善良,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哪怕是对学生最细微的进步!  

二、构建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教育理论家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目前,对话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它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等的理解或反思。以此意义来划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突出四个显著特点: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 

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高明的形容。  

2、师生对话,丰富引领——让学生与教师对话,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 

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在交往中不断发展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周老师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含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方式上不应再是单向的传授与示例,而是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由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内容是“非预设性”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是“非精确性的”,感情是真实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对话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驯化教学状态相比较,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或优势: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面向学生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就是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  

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1)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1~2周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2)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 

如王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落花生的品质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异同,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课上教师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在课外去采访当地普通劳动者、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把这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引向更广阔的时空。  

2 教学课型的开放——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鼓励争鸣,鼓励尝试。  

这里介绍几种开放式教学课型:  

(1)质疑式: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大组交流解疑存疑。  

(2)讨论式: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辩论式: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教材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 

(4)茶馆式: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评点。 

(5)小组式:操作程序为自我尝试学习小组交流体会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  

(6)采访式:操作程序为教师明确提出采访要求个人(或小组)采访有关人员写好采访记录汇报采访情况得出采访结论。 

(7)主题式:操作程序为课前明确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充分表达想法师生共议主题。  

(8)主持会议式:操作要领为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教师退居二线做导演,整堂课由学生主持、串连、设问、解答、存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 教学内容的开放——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由新课程中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决定的。以往教师的教学依据是学科教学大纲,关注的只是学科知识本身的输出与输入,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即是教学的目的;新课改中诞生的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每一节课教学什么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营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开放阅读,创新作文之路——三轨阅读一轨读好教科书;“二轨读好学校指定的课外必读书;“三轨读好学生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创新作文:走出命题作文封闭的圈子,低年级以创作童话为主,中年级以创作儿童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创作儿童小说为主,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畅想童真、童心、童趣。二是关注无字之书,因为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就是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构建感悟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里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提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就更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的目的有三个: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要在感悟中体验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位教师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什么热闹的互动,也没有多媒体课件,就只是引导学生满含深情地吟诵、泪流满面地吟诵。结果,所有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诗的世界,诗人的悲痛与博爱,也就自然地流入了学生的血液。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征》时,始终抓住一个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要在感悟中品味  

学完《冬天是个魔术师》后,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效果很好。  

3、把人家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要在感悟中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书籍,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于是有人说,读书会改变你的气质,读书会让你脱俗,读书会使你变得聪明……教育家朱永新 教授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 

、构建探究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探究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品质。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或者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呢? 

1、激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  

一年级下册《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儿童诗,四节诗以设问的形式谋篇,在诗中人与树、人与小鸟、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相融相和的理念,一层一层地不断追问,表现了设问者强烈的求知欲。一位教师教学时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创设一个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老树,对比生活中见过的老树的样子,既拉近了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又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其操作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看录像,(各种各样的老树)说说录像中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的老树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步:谈话引入,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今天教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树爷爷,他的故事可多了,你们想知道吗?(出示老树插图,板书题目)我们一起去问问老树爷爷吧。 

2、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善于探究 

一位老师教学《骆驼和羊》时,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很巧妙,而且善于组织学生探究:在引导学生猜谜语《骆驼与羊》进入学习,并初读感知它们为什么争吵之后,为引起学生深入探究,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开展关于高好或矮好的激烈辩论。  

第二步:与文本对话,找出最能证明高好和矮好的词语和句子;  

第三步:教师以老牛的身份出现,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明理:让学生明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矮处是不对的。  

3、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勤于探究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上《最大的麦穗》一文,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的要求。第二节课一开始,孙老师提出进一步探究的要求,并提供了探究的时空,创造了表达探究成果的机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去静静地读课文,和自己说悄悄话,每读一句想一想,苏格拉底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文章上有空白、下有空白,写下你的感受,十分钟后交流。  

1: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要争取每一个机会,要珍惜每一个机会。   

2:苏格拉底教育孩子的思想与众不同,他的课堂设在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真所谓天地皆课堂,世界万物皆教材。  

3:虽然追求机会是第一位的,但把握住眼前才是最主要的。  

……  

六、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课改理念、新课堂特征和语文教学规律,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以一本、二让、三维等新的理念为指导。  

1、一本——以生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并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体现以生为本?  

1以生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大家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以生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这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对语文教学犹如空气和阳光,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让语文走向生活,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比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等)。让生活走进语文,就是要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做实践,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养成创新人格。  

一位教师在设计《春天的手》一课的教学环节时,在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带进了我们的教室。瞧!这就是春姑娘给大家留下的作业,请小朋友选择一条自己喜欢完成的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搜集并且背一背有关春天的诗句。  

2)唱一唱赞美春天的歌。  

3)画一画你看到的春天。  

这一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生活性和拓展性,有利于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3、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  

三维目标出发,是主题单元教材编写特征的要求。大家知道,西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编写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是以人文性为线索(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兼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材编写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根据主题单元的特点、从实现三维目标出发进行整体设计呢?这里以北师大版一(下)元宵节主题单元为例。这个主题单元是本册教材一开始的单元,春节刚过开学不久(或开学之前)就是元宵节。这个单元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一首儿童诗:《元宵节》,一首儿歌:《看花灯》),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猜灯谜编灯谜看春联和查找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过元宵节等活动。为什么设计元宵节主题,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 钟敬文 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传统节日集中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写春联,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团圆、欢乐、智慧的追求,大人乐意过节,孩子更喜欢过节。设计这样一个主题单元,显然不是思想教育单元,而是一种文化熏陶单元,使中国尚圆的审美追求,在孩子心灵中扎下根,使这个孩子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哪落脚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国根。同时在这个单元里又学习了孩子平常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的字词,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个单元在金钥匙栏目中还设计了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一个主题单元的设计中,力图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含着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奠基和学会学习意识的奠基,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根据主题单元的内涵和设计特点,我们要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总而言之,语文新课改要求我们着力培养五种人掌握一种方法。而有效培养五种人就必须从建构快乐、对话、开放、感悟和探究的语文课堂入手。新理念呼唤新课程,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唤新设计。新课堂的设计是一个无穷的研究创新领域,本专题只涉及了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等基本问题,还有诸多设计的细节问题、操作问题等待大家去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杨再随等编著,语文出版社,2001.6.1

2、《小学语文课程理念 教例评析》,黄亢美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本文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