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抛锚式教学过程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长城学校 郑建

 “抛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1.把锚投入水中,使船停稳。汽车等中途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也叫抛锚。2.<>比喻进行中的事情因故中止。本文取锚投入水中使船停稳之意。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过程如下:

一、生成情境 引入“锚”

所谓生成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中心议题,并针对这个中心议题创设接近于现实环境、呈现学习内容的情况,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况中发生。这样,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况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从而变封闭的“小课堂”为开放的“大课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酝酿、想象、探究,改变传统课堂的传统教学,形成探究式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价值。

例如鲁迅的《风波》一文,不要说初中学生,就是成人读者,也未必理解原文的主旨。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如文字资料、电视录像等)先了解辛亥革命早期的史实,以及张勋复辟的这段历史。191771日,北洋军阀张勋率领辫子军,扶持满清废帝溥仪复辟。其时鲁迅正在北京,他亲睹了这幕丑剧。愤然辞去教育部的职务,以示抗议。指导1935年,鲁迅还回忆道:“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了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忆刘半农君》)(把它作“锚”),并以此入手去理解“风波”。

二、开发共享 围绕“锚”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如《风波》一课,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说说“风波”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以及哪些人卷入了“风波”。

2、这场“风波”的结局怎样?你认为还可能有别的结局吗?

这两个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一个“真实宏观情境”的“锚”。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学难点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学习 拓展“锚”

当学习主题确定后,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网络查阅等)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链,培养了发散思维,掌握了主动获取、分析和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形成较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学习的首创精神。

四、协作学习 解决问题

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成果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补充,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协作学习,建立起一个学习整体并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样,学习群体的思维可以被每一位学习者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后者)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古文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生字,生词,找到表现五柳先生性格、志趣的语句。以及了解史家“赞”笔法作用。通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协作学习来解决,或在网上留言寻求帮助。

五、意义建构 共同分享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