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洒心灵的阳光   绽放德育之花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校长   吴秀法

 

东风吹,春阳暖,桃李芳菲。古朴而美丽的象山中学在新一年里展示着新的气象:二月的“一日行为”养成教育,三月的“学雷锋、向身边的人献爱心”活动,四月的“清明踏青”社会实践活动……德育之花,灿若云霞。

以德立校,以德育人,以心育心。一直以来,象山中学立足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素质基础”的办学理念,学校重德政,教师重德行,学生重德育,努力营造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成长的平台。紧扣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条主线,学校以主题班会、团体活动为载体,以精细管理、精神激励、文化引领为切入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力促不同层次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了象中特色的德育教育。

明确目标,完善措施,撑起广阔的德育天地

步步为营,架设德育辐射点。学校以“一个目标(学会做人)”、“两个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个重点(创建、素质教育、安全)”、“四个突破(环境卫生、寝室管理、两操质量、文明礼仪)”、“五个场所(教室、寝室、操场、食堂、休闲区)”、“六个渠道(课堂教育、班会、读报、课余活动、板报、广播)”、“七种方法(说理疏导、榜样示范、实践教育、情境熏陶、心理咨询、规范约束、集体会诊)”、“八步程序(稳定情绪、了解情况、思考对策、发现优点、寻找缺点、沟通落实、跟踪反馈、调整策略)”作为当前的德育工作目标,围绕“民主化、科学化、自治化、有效化、特色化”的主旋,设定德育教育网络: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教务处—教科组—教研组—教师(科研课题);寝室管理员—楼长—室长;卫生管理员—劳动委员—自愿者;学生会、团支部—班干部—自愿者;家庭—学校—社区;教室—寝室—食堂—操场—绿化场地等,点上着眼,线上延伸,面上拓展,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会管的德育体系,全面、全程、全员、全方位展开德育工作。

环环相扣,掘引德育源动力。学校加强政教处与各处室、团委、年级组的工作协调和配合,深化教职工德育理念,扩大德育工作队伍,让人人争做德育工作者,发挥一切德育职能人员的作用,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德育教育活力。——培养一支能力强、讲奉献、有爱心、师德好的教师队伍。学校建立常态性学习机制,提高班主任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班主任履行职务行为的执行力。引导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认真总结他人教育的方法措施、程序,并善于创造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全体科任教师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着力培养学生干部。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室长、自愿者,通过推荐、竞选、自荐等多渠道安排到各类岗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干部,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化门岗保卫的职责。要求做到坚守岗位,定时不定时对校园进行巡逻,细致认真做好出入校门人员的登记工作,使门岗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使学校成为社会治安的一片净土,保证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学生放心读书学习。——寝室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值班教师的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严格检查,周到服务,确保校园环境清洁文明、安全舒适。

立足阵地,整合资源,搭设多彩的德育舞台

——环境育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生成长必要条件。学校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设备,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搭设平台。学校扩征了40多亩土地,逐步拆除了原有低矮平房,取而代之的是矗立在校园内高大的教育楼和高品位的新大门、透视围墙,形成了“教育区”、“活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的格局。宽敞、洁净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浓厚的象山语林园,相得益彰的绿化,醒目的校训标语布置,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凸显德育导向性。

——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将每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人,这就需要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在加强常规管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八荣八耻”等基础上,从细节做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如佩带好学生证,既体现了作为象中学生的自豪感,又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如“八项评比监督岗”活动中,值周学生头戴红帽,手执记录本,早晨、中午、课间,他们有的肃立于校门口,有的值守于大道旁,有的巡视于校园内,宛如坚守岗位的值勤战士,使学生日常行为更为规范;又如学生内务管理、校园卫生工作中,每天学生内务、就寝、早操等方面的评定和反馈,“三打扫、两维护”活动中每周“最清洁班级”、每月“星级宿舍”的评选,以及“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积极分子、优秀住宿生”的评比与表彰等,为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力助推。

——特色教育。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校抓住德育的有利时机和信息,有时间,有计划,有主题,融德育于各项实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课内外、多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理践行,遵纪守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组织师生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的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以建设更加富强的祖国为己任的使命感;节日主题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及“学雷锋日”、“环保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立以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为骨干的青年志愿者团队,在校内校外进行宣传、互助、义务服务等活动。社会实践教育:开展了拯救荆门护城河、烈士陵园扫墓、寻找革命先烈的足迹、栽种成长树、慰问市福利院孤寡老人、到市中心客运站打扫卫生、帮交警协管交通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情感。如到火车站做小小卖报人、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父母、对老师、对劳动都有了一份理解和尊重。文体活动教育:利用校园橱窗、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文化长廊、黑板报等载体,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读书活动、书画作品展、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广播操比赛等,辅以“养成之星”、“学习之星”、“阳光之星”等评比活动,让学生每天能在积极、丰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节奏中。多途径的引导、个性化的精心设计、独具特色的活动展示,使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道德风尚,打下自主创新、全面发展的基石。

严爱相济,勤耕细耘,播洒心灵的阳光

创建和谐,搭起师生心灵之桥。学校要求教师多角度评价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特长学生,创造特色班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真心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动之以情,爱之以德;喻之以理,教之从严。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互相理解;尊重、关怀、互相信任;彼此严格要求,彼此宽容体谅”的关系;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相互理解、默契配合”的关系,互通情况,共担责任,积极协作,做到管教又管人,教书又育人。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身心特点需要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值得每个学生信赖和留念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人际环境里学亦无穷、乐亦无穷。

转差培优,让每一粒金子都发光。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避免学生思想和学习成绩的滑坡现象,做好后进生及其转化工作。学校采取集中教育整顿或“一帮一,结对子”等特殊形式进行教育,要求每位党员跟一名问题学生结对子,每天与他们谈一次话,每周为他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月与家长见一次面。坚持说教与身教相结合、耐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严慈相济,情理结合,转化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勤总结、重落实,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从源头抓起,一手抓研究,一手抓转化,寻找和挖掘后进生的优点、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优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学间互助互进,让差生变优,优生更优。

播洒阳光,融德育于心理健康。初中生处在心理、生理发育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社会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人口流动问题、留守少年增多问题、离异和单亲家庭问题、贫富不均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异问题、升学与就业问题,以及网络、歌厅中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冲击,有些甚至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初中生因为年纪小、阅历浅,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有限,对香花和毒草的辨别能力有限,对不良精神、物质诱惑的抵制能力有限,因此近年来网瘾、早恋、出走、暴力、自杀的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学校教育有责任也必须给予他们经常的、有力的正确引导。象中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制定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班,落实心理教育经费,成立了“阳光驿站”心理咨询室。通过主题班会、健康教育课、谈心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位一体”,连接家校社会合育的纽带。学校不断优化教育环境,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开办“家长学校”,设立“家校联系薄”,设立年级“家长委员会”,提高家长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网站全面展示办学风貌,利用互动平台,家校共商教育学生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对学生施以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制定了“留守学生”谈话制度、定期家访制度、电话访问制度、网络谈话制度、书信往来制度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帮助教育学生。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老红军、老革命到校作革命传统故事讲座,请公、检、法单位的同志作法律知识讲座,请交警巡警作安全知识讲座或图片展,以及开展祭扫烈士墓、校外植树、助残志愿者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防御力和抵抗力。由此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支点、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的德育大环境,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播洒阳光、输送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