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贵州绥阳县芙蓉中学 陈远茂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提倡对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同时又要反对于马行空,胡乱臆测地解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之尽量忠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符合内容的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

   关键词:多元化  价值取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得所周知,由于每位读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各有千秋。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读者在与作品的交流对话中,建构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多元化地解读作品。但笔者认为不是每位读者的理解都正确、合理。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在引导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多元化的地解读进,更应注重把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正确的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识,现笔者就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谈几点看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要合乎和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是理解教学内容的首要前提,如果我们不尽可能地合乎和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对作者的价值判断,不过是管中窥豹、断章取义而已,特别是在理解中掺杂进非文学的元素,那将会极大歪曲和误解作者的原意,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木兰诗》(《木兰辞》)几乎是所有版本教材都选篇的一首叙事诗。对于其主题,大多数认为:这首歌辞叙述的是木兰女扮装,替父从军的事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慕权财的女英形象,千古流传,但是在教学中则有学生认为木兰是一个极不讲诚信的人,犯了欺君之罪,纵观本诗,综合中国历史,我们不难想象,对于一个在封建社会、男中,在一个老的老,少的少的家庭中,木兰作出此举是何等的无奈啊!更是折射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性,让我们在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一说了再说之中,更是对木兰产生怜惜之清,难道对于这个生活在男尊卑的社会环境中能冲破世俗,建功立业的奇女子,我们今天能用于诚信与不诚信对其行为作评从吗?难道作者创作的原意是斥责木兰不讲诚信,欺君吗?由此可见,在多元化解读文学作品时结合时代把握作者的他作意图是多元化解读正确把握价值向的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要符合作品的时代特征

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一篇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或主题进行概括时,学生可难从多个角度归纳,粗看似乎道理,细看却总感到缺点什么,我们就看看我们的概括是否符合作品内容的是代特征,是否找准了作品的侧重点:如语文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一文,学生读了课文后都知道文章记述了仲永由内有神异的天资兴为凡夫俗子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对仲永变化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有的信为仲永变化的原因是:其本人没有上讲心,不想学,也就是个人主观不努力;有的认为仲永变化的原因是受环境的影响,仲永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文中这样写道:“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孟母三迁》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这些分析解读都各有各的道理,但联系课文我们不难发出,仲永的就化的根源无疑不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试问在那个父为子纲的封建伦理社会里,仲永有想学就学的时代环境吗?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课题《伤仲永》的两层含义:表面为仲永感到哀伤,惋惜实则是斥责声讨仲永那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父亲剥压了仲永爱教育的权利的行为,同时,突出强调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真谛,这一点更符合作品实际,这些无疑不是在告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在多元化、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把握作品内容、主题时要紧密关注把握作品产生时代特征。

三、教学的多元化解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中,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清晰,更易懂,便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作品的主旨并不都能理解,如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阿炳在1950》一文中对“阿炳音乐魅力源于无锡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无锡人特有的性格特点及民俗氛围”一说,让人文知识贫乏的八年级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提倡对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以此来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促进共思维的发展。同时又要反对于马行空,胡乱臆测地解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之尽量忠于作者创作意图,忠于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