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贵州省仁怀市中元小学 聂选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读要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学生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各段意思,并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细读要让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同时,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与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学生通过仔细读,理解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要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完全进入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