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 胡永

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以人的本质的沦灭为代价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 “人”性,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创设情境,搞好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创新教育

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教学 ,就是有“教”有“学”。从先进的教学理论观点出发,教师的“教”,主要的启发、引导,教学生会动脑筋,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而学生“学的过程”,应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研究,主动地参加“知识的生产”,经过消化吸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侧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养成多思善想的习惯,使他们具有强烈地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为了探讨问题,获得真知,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维,不光进行正向思维、平面思维,还要进行逆向思维和立体思维。

二、施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有“早慧”者,有“大器晚成”者。对此,历来为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所重视。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分析过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授课要适合学生的智力差异,在知识信息传递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智力高者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使智力低者感到经过努力也可达到,从而充满希望。教师不要力图缩小学生智力差异,而应促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进一步得到发展。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我曾经给学生抄过这样一首童谣:现代教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这首童谣表现了学生对一些老师的讽刺和批判。一般老师是不会抄给学生看的。我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四、注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仅是关注了如何写句,如何构段,如何布局谋篇这些形式与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五、创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课型的创新,其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切实可行的课型。找准切入点,即在语文教学中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相对自由、自主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枯燥乏味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创新。

六、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我们应当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