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家主义教育

 

四川阿坝州黑水县教育局  杨新保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不是一时而就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逐渐养成的。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学校和教师通过言行和育人氛围造就外,还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所设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在挖掘此类课文的潜在爱国思想因素的同时,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用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教学中通过展现情景,儿童凭借自己的感知,反映到大脑,引起思维活动,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一个又一个个别现象,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古国,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可侮辱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觉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

二、用国旗和首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教师在讲授《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等课文时,充分渗透其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己伟大祖国和首都北京之情。

三、用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讲授《桂林山水》《林海》等介绍祖国山河的课文时,指导学生有表情的反复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词句的优美,体会景色的美丽,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祖国自然景色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用反映社会主义祖国光明美好,资本主义旧社会黑暗冷酷的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凡卡》等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和就社会制度的腐败,充分感知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用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这样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加强指导,围绕典型环境与英雄人物感人事迹,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反复讨论,使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在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学生从小学习的榜样。教师注意引导教育学生象英雄人物那样,热爱祖国、报销祖国。

六、用参观实地实物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如:红军长征走国的雪山草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走一段长征路,如此亲临其境、亲眼目睹,比空洞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电视、录象,也很直观,如果再让学生写出观后感效果会更佳。

七、用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好似毫无感染力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关键在教师。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学生情感的产生,是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

八、用社会史实升华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我县属藏族聚居地区,结合目前5.12汶川大地震后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另外,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汶川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公路桥梁,校舍、民房等宏伟建筑进行新旧对比,也不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

总之,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在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扬长避短,积极开辟多种渠道,力求构建多重教育途径与方法,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