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疫情之下的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学 正文

疫情之下的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学

2022-03-22 16:36 申芳 今日文教周刊
河南省鹤壁市福田小学   申芳
        从2020年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时至今日,疫情防控依然压力不减,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这给所有人民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所有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此期间,一些音乐工作者积极创编抗疫歌曲,以音乐独有的艺术形式抚慰了人民焦虑的心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和斗志。“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思维的灵魂。”在倡导五育并举的今天,如何利用音乐教学来引导小学生在疫情之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感受春日暖阳般的温暖,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从而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了音乐教师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音乐教育在情绪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情绪是一个人在受到一定刺激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在疫情环境下,焦虑、抑郁、自闭等不良情绪明显增多,这些负面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不良情绪的蔓延容易诱发症候群效应,从而产生更大负面影响。依靠谈话等传统的手段进行心理干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沟通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更是收效甚微。疫情发生以来,在课堂实践和个体实验中发现:通过音乐干预,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效果尤为明显。
        音乐通过听觉感官传入人体,会对体内的生理节奏产生刺激,引起身体细胞的共振。研究发现,音乐可以使学生的心率和肌肉紧张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舒缓、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得到放松,欢快、激昂的乐曲可以刺激血液流动的速度,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上世纪40年代,音乐治疗创立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如今音乐治疗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我国从70年代开始引入音乐治疗后,各大音乐院校也陆续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2003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师走进sars重症监护室,为多名一线医护人员提供音乐治疗的专业支持获得良好效果。在疫情暴发初期,四川音乐学院就已经收到不少省内医院发来的信息,希望专业的音乐治疗能够介入,帮助前往武汉一线支援的医务工作者缓解情绪压力。学院提供了“音乐自我照顾”的专业方法,帮助医护人员利用音乐调整情绪、放松减压。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是音乐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育目标。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针对自闭症孩子进行音乐治疗,可以使孩子快速建立联结,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并实现自我表达。因此,音乐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具有比文字和语言更能引起共鸣的独特优势,利用音乐针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和心理干预,将有助于效缓解疫情防控下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为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在任教学校进行了“疫情环境下学生心理调查问卷”对本校1-6年级1432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1年级220人,2年级224人,3年级239人,4年级232人,5年级245人,6年级272人;男生758 人(占52.94%),女生 674人(占47.0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疫情防控环境下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对医学知识的了解,面对疫情不知所措。其表现为: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活阅历和科学认知相对匮乏,对疫情报道中出现的数字和画面无法做出科学判断,因此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对死亡感到害怕和恐慌,对自己我的身体状况会感到格外担忧,对人员密集环境感到恐惧,不愿与同学交往,在校期间出现交往困难。
       2.疫情环境下聚集活动减少,学生生活单调心情烦躁。其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产生,爱发脾气。疫情环境下的社会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学生进出游乐园、电影院、景区等娱乐、休闲场所限制增多,课余生活较以前过于单调。学生出现无聊、情绪低落等方面的问题,疫情的反复和不确定性引发学生意志消沉。
3.疫情期间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小学生生活节奏打乱,不能快速自我调节,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其表现为:两极分化,少言寡语、沉迷网络。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加上“双减”背景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多数关闭,学生居家时间延长,线上学习增多,改变了以往学生的生活规律,新的规律还没有完全适应,使得生活失控。
        三、疫情防控环境下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方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师生平等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上课应该避免高高在上,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要杜绝因情绪化的产生而训斥学生,喜欢吵孩子的老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恐慌心理,也会促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调查发现:学生产生恐惧、自卑、冷漠、忧郁、失望、焦虑等心态跟所处环境及周围人群的性格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摒弃负面情绪的影响,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情感,爱是核心要素,在教学实践中,要以生为本、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亲和力架起师生的沟通桥梁,让学生愿意接触老师。融洽的课堂氛围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对实现理想抱有乐观的态度,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音乐学科与生俱来就拥有天然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音乐老师优美动听的声音和师长的气质微笑也具有更好的先天优势,更容易吸引和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挖掘音乐教育资源探索实践音乐疗愈。回望疫情初期,广大音乐人通过积极创编抗疫歌曲振奋国民精神,在疫情防控伟大斗争中的积极作用,结合音乐课程在学生中的好感度,我们可以肯定的看到在后疫情时期音乐疗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优势和重要作用。在探索音乐疗愈的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音乐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创编、通过合唱、合奏和合作创编等音乐教育活动,达到培根铸魂、增强信念、弘扬正气的育人目标。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年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学前儿童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
        音乐可以安抚人的情绪,净化人的灵魂,给予人真正的快乐。当学生听到喜欢的音乐时,大脑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这将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各种研究发现,当我们听熟悉的音乐而不是不熟悉的音乐时,大脑中某些(能够唤起强烈情绪和提高注意力的)区域更为活跃。
        当我们听一些不熟悉的音乐时,会分心,以适应这些新的声音,由此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丧失。结合小学生特点,通过创编儿歌的形式,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更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加深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产生的声波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谱。在引导学生进行创编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将指导学生立足身边事,讴歌身边人,把词曲作为武器投身战“疫”,学生通过词曲作品展示14亿中华儿女为国而战的精神,意义不可小视。
        在中国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世界范围的疫情却在蔓延恶化,肆虐的病毒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痛,在国内趋于稳定,国外不断蔓延的后疫情背景下,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疗愈已成为人们的关注问题。音乐和儿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群众亲和力在学生心理疗愈的过程中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