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培忠

    摘要: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了首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广大的农村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学得比以前更快、更好、更强呢?

关键词:有效数学;农村;新课程;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了首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农村的学生跟城市的学生相比,毕竟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觉得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学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落实情况,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农村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落实教材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这是新课程的课堂极其普遍的现象。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听到学生质疑教材的声音:我对教材有个补充,我对教材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教材应……

与此同时,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无字书”的内容十分广博、深奥。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了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这是新课程十分可喜的变化。于是,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他的教育基础还是非常薄弱的,在我们大多数学生在考试都不及格的情况下,对基础知识的落实都非常不理想的情况下,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的阅读理解,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这是非常不现实的。我有一个学生名叫汤丽蕊,刚从小学升上来。你问她正方形的面积她都不知道,对这样的学生你跟她谈拓展、谈延伸,就是对牛谈琴。而且这部分的学生大概占到班级的20%。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我觉得对于农村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二、 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节课当中,我往往为创设情境花了过多的时间,有时候是为了创设情境去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与课程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关系,是在课程内容上人为裹上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吃进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知识外加的一顶“高帽子”。现在的教师用多媒体上课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负面效应,学生被动地参与,思维活动明显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电灌”。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才用对媒体演示,而不是从头到尾,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探索性活动,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那么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有价值的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知行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2、注重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3、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他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三、 落实双基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但这绝对不是否定双基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三维目标本身就把“知识技能”当成一个维度,而且按照大家的习惯理解,它是摆在第一位的。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列在首位,所以新课程从来没有否定、轻视知识技能。“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过程方法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孤立于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之外,失去这个基本依托。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把他剥离出来,把渗透在知识体系当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剥离出去,变成孤立的东西。

对于农村的基础差的同学落实双基非常重要。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练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演算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为培养合格公民而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数学,掌握什么样的基础,这是以人为本的基础观,这是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教育的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境界。第一是外在压力推动,或者是受逼学习。第二个层次是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层次是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农村的教育因为他的条件所限制,还比较的落后。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我相信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地共同努力下,我们山区也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

在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教育走向了历史的前沿,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教育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显示出来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山区学校回避了大海和繁华的城市,教材中那些有关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和未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扼制,学生失去了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参考资料: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中学)